建校118周年之际,同济大学近日举行了以“工程智能引领,新域新质发展”为主题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行动发展大会。会上,由学校交通学院牵头,融合测绘、航空、经管、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同济大学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同济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表示,低空经济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维度,更是国家战略的“空中走廊”。未来,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将聚焦空域协同管理、智能飞行器研发、低空产业链融合三大方向,依托同济大学在交通、测绘、航空、经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系统布局低空飞行器研发、智能遥感导航、低空交通管控等七大研究中心,破解空域规则、技术标准、应用场景等发展瓶颈,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四链融合的创新高地,为空域协同管理、智慧城市建设和国家战略产业升级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会上,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与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公司、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公司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将聚焦核心技术攻关、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共建低空经济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场景驱动、技术赋能、生态融合”加速产业落地,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揭牌仪式后,“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战略咨询会”召开。会议汇聚百余位行业领袖与专家学者,围绕政策创新、技术攻坚、安全治理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专家表示,需以“政策先行”破解空域管理瓶颈,以“场景驱动”优先落地应急救援、智慧物流等刚性需求,以“标准筑基”构建统一技术规范与安全体系。同时,专家呼吁,强化跨学科协同,依托测绘遥感的精准导航能力夯实低空飞行安全底座,借鉴“深圳立法经验”推动全国性法规完善,并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育复合型人才,助力低空经济从“破壁探索”迈向“全球范式”。
咨询会上,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凌建明发布低空校内场景与工程产业应用、“天衢”大模型、“同济一号”概念飞行器三项标志性成果。
当前,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迎来国家战略布局与产业变革的“黄金机遇期”。下一步,同济大学将继续深化“大交通”学科优势,以“空天地一体”的智能网络擘画中国低空经济新图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具引领性的科技力量与战略智慧。
编辑:胖雨珊
责编: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