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浪潮奔涌,航运人才培养如何发力?

2025-06-11 19:17:17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记者 胖雨珊 -标准+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作为全球贸易的关键纽带,航运业也经历着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转型的深刻变革。

面对航运业转型发展新趋势,航运人才培养模式应作出哪些更新?日前,在全国现代航运产教融合共同体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针对智能航运发展现状及新技术背景下现代航运教育体系构建及高素质航运人才培养展开研讨,为完善面向未来的航运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航运强国聚智汇力。

智能航运催生“数字海员”新需求

作为传统航运与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智能航运已成为全球航运业的发展热点,世界各国积极布局,力求抢占发展先机。“欧洲在2019年启动了‘AUTO SHIP’自主船舶项目。2022年5月,由挪威研发的全球首艘无人集装箱船正式投入运营。韩国、日本等国家也先后在智能船舶研发方面作出探索。”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原局长曹德胜说。

近年来,我国智能船舶发展迅速。据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世新介绍,目前我国已在沿海航行集装箱船、科考船、实训船等不同船型的智能化应用上积累了一定经验。“智能船舶作为技术集成的结晶,正从概念走向现实,逐步在实际运营中展现其潜力。”大连海事大学原党委书记孙玉清表示。

在曹德胜看来,未来,以岸基驾控为主、船岸相辅相成的新一代智能航运系统,将成为解决水上交通安全难题、构建新型本质安全、提升航运系统效率的必然选择。

智能航运的快速发展,对航运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在智能航运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仍显不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海员’,已成为维护我国航运话语权的战略支点。”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张华勤表示。

能够适应未来航运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孙玉清认为,未来,航运人才将从传统的船舶驾驶者、维护与保养者转变为智能系统的观察者、数据信息的初步处理者、跨领域知识的整合者、人机协作的实践者。

这意味着,航运人才在继续夯实传统航海、轮机、船电专业基础的同时,还需要拓展信息技术、自动化与控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人机交互与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航运人才还需要逐步培养智能系统操作技能、数据信息获取与判读技能、利用智能工具辅助工作的技能以及智能系统有效交互的能力、船岸信息有效传递的能力。

“技术进步是持续的,面对日益复杂的智能航运系统,航运人才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意愿。”孙玉清表示。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高素质人才

智能航运发展浪潮带来人才新需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航运教育若继续沿袭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训模式,将难以培养出适应智能航运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多位专家提到,深化产教融合,是航运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政产学研各方应共同研讨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其综合素质培养,使其能更好适应智能船舶的操作、管理和维护需求。”孙玉清说。

其中,政府部门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和政策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孙玉清认为,主管部门应持续关注智能船舶技术发展,适时研究和更新船员适任标准、培训大纲等相关规范,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清晰指引。

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徐春介绍,部海事局于近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实施办法》等文件,出台支持双燃料船舶船员培养政策,发布电池动力船舶船员培训指南,同时开展智能船舶船员培养方案研究,为做好新技术形势下船员培养工作夯实了政策基础。

与会专家认为,作为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航海院校也应积极拥抱变革。孙玉清建议院校主动与产业对接,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提升智能航运相关技术能力。“作为人才最直接的需求方和走在技术最前沿的航运企业,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分享智能航运技术动态和人才需求,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孙玉清说。

对此,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原处长邬跃持相同观点。她认为,院校应主动寻找与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企业应发挥其在产业发展前沿的资源优势,与教育机构联合开展教育资源开发、标准制定以及教学装备推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机构在促进产教融合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华勤表示,科研机构可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为航运教育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可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可与产业界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促进政产学研各方协同方面,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具有独特优势。2024年4月,以推动航运领域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为目标的全国现代航运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据共同体理事长、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立谦介绍,一年来,共同体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资源优势和能动性,在推动航运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共同体将继续完善产教供需对接机制,推进教学标准与资源建设,推进技术创新合作,深化航运人才联合培养,全面推动航运教育高质量发展。”李立谦说。

新兴技术赋能航运教育革新突破

在推动航运业深度变革的同时,新兴技术也重塑着航运教育生态。

“我们自主研发并持续迭代的‘魔学院’线上学习平台,集培训、考核、评估于一体,目前已成为我们数字化教学的重要阵地。”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世东说。

李立谦也提到,上海海事大学提出的“云端海事大学”战略规划,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双核驱动,实施教育教学与科研的数智化转型,为培养兼具国际规则解读能力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效实践方案。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航运教学中的应用,为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强大助力。”李世新表示。

张华勤认为,大模型技术通过模拟人类专家思维,可帮助航运领域教师及学生实现认知上的突破。“例如,上海海事大学研发的‘海事超级智能体’,整合了海事专业知识库和行业运行数据,实现了对航海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动态应用,可全面赋能教育全过程。”

作为航运教育中实现虚实空间深度交互的关键纽带,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为丰富航运教育手段、强化航运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注入了新活力。

目前,各航海院校及航运企业正积极开展虚拟仿真资源的开发建设。据李立谦介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大连海大智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3D数字化集装箱船、3D数字化散货船、船舶救生、船舶消防等5个系列虚拟仿真资源,面向包括社会船员在内的广大学习者开放使用,为航运人才提升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搭建了良好平台。

新技术的运用还推动了航运教育从“群体化教学”向“精准化培养”转变。张华勤表示,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推荐系统,可通过分析不同资质学员的学习行为和成绩数据,为每位学员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实现个性化学习。李世新也认为,借助大数据分析,教师可精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实现个性化教学指导,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未来,应持续坚持两个创新。一是通过AI、数字孪生等技术创新教育手段,提高航运人才培养效果。二是不断创新教育内容,让学员持续更新智能航运相关知识。”张华勤表示。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李世新倡议,政产学研各方积极拥抱技术革命浪潮,进一步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为我国航运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