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至13日,以“开放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简称上交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上海海事大学7项创新成果在高校展区展出,项目涵盖海洋新能源、海洋材料、船舶节能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其中,由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范润华团队研发的“具有防腐防污功能的先进涂层材料”获本届上交会智能海洋工程与装备先进项目奖;商船学院教授高文忠团队研发的 “海洋温差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绿色能源与储运先进项目奖。
6月12日上午,“海洋温差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在上交会高校展区“创智汇”活动中开展项目路演。该系统是一种利用海水表层和深层温差进行发电的可再生能源系统。相比传统固定式海洋温差发电系统,浮潜式海洋温差发电系统具有“可浮可潜”的特点,能够根据环境需求调整运行状态,在正常情况下浮于水面进行发电,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可潜入水下,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商船学院教授王忠诚团队研发的甲醇增程动力船,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运行模式及同步补能续航,全航程采用增程模式推进。采用该项目技术的国内首艘甲醇增程动力船“中山1号”于2023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试航成功,航行全程实现了零碳排放、超低污染。
物流工程学院正高级工程师宓超团队研发的雷视一体机,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视觉技术,克服单一传感器在目标定位精度、应用条件及功能扩展上的限制,实现了全天候车辆监测与跟踪。该设备还配备车辆轨迹预测自纠正算法,能基于车辆轨迹实现异常交通行为的准确识别。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类延华团队研发的免排放铝合金高性能膜表面新型处理技术,采用微氟催化,与硫酸法相比,工艺简单,免水洗无排放。膜性能在多个方面获得提升,为绿色环保新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除上述成果外,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曾卫明团队研发的“视频卡口船舶碰撞智能态势感知与提醒”和“海员脑可塑性与职业适应性评估大模型”等2项成果以展板形式在展会上展示。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