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坚定向前 解难题铺通途

2025-07-17 16:10:01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同济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2001届校友 田波 -标准+

我的交通梦,始于学生时代。

彼时,我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跟随导师姚祖康教授参与“山西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课题。在向姚教授汇报研究进展时,他教导我说:“小田,你不能往东跑三百里,发现走不通,又往西跑三百里,发现又走不通,又开始往北跑。你要明确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技术路径。”谆谆教诲,成了我科研的法宝。

当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迎来大发展,但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存在技术难题而鲜少应用。我意识到,这一领域大有可为。于是,我扎进实验室和施工现场,从材料配合比到施工工艺,反复钻研。这段经历,让我坚定了深耕水泥混凝土领域的决心,也埋下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

2001年,我博士毕业,进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

我深知,科研不能只坐在办公室,要将“PPT上修路”真正变成在祖国大地上修路。于是,我背上行囊,奔赴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那是一个零下37摄氏度的寒冬,每隔两小时我就要钻出帐篷,记录混凝土变形数据。在刺骨的寒风中,我带领团队进行了无数次实验,终于,我们提出了多层功能梯度结构理论,解决了重载混凝土路面结构强度和抗超载能力问题,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

随后,我将目光转向了青藏高原。青藏公路,这条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天路”,是进藏的重要通道,但常年面临着冻土这一“天敌”。为了攻克冻土路基难题,我带领团队踏上高原,展开研究。高原环境恶劣,但我从未想过退缩,因为我们是国家队,所以再苦再难也必须坚持下去。我们在零下27摄氏度的工地上搭起试验棚,一蹲就是40天。最终,我们提出了强夯置换处理技术,成功解决了多年冻土路基的稳定性问题。

从学校到职场,我经历了从学生到科研工作者、从理论研究者到一线实践者的转变。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交通运输一线岗位需要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交通强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未来,我将继续奋斗在一线,为保障人民安全出行、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