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近年来,部分水运工程建设企业发挥传统优势,积极拓展新兴业务,实现转型发展,其中城市更新建设项目成为重要的开拓领域。在一批有代表性的城市建设工程项目中,他们将绿色智慧的建设理念和创新的工艺工法积极融入工程建设全流程、各环节,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而美”城市更新民生工程,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作出了重要贡献。
凤凰咀遗址项目 “静力压桩”保护千年文物
马 鑫
清晨7点的薄雾还未散尽,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闫营村的工地围挡内,数十米高的机械臂正将一根根预制桩稳稳地“按”入地基,没有刺耳的噪音、剧烈的震动。
这是由中交广航局承建的襄阳凤凰咀遗址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项目(一期)工程施工的一个画面。该工程总承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遗址博物馆、长江文明汉水流域标本库房、游客管理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村道改造等道路及室外机电工程、遗址保护及管理设施等配套设施,是中交广航局首个文保配套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实现襄阳地区遗址公园零的突破,将加强对凤凰咀遗址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的保护,服务周边地区文物标本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研究,进一步推动遗址研究的国际合作。
然而,项目所在地距离村民住宅仅百米左右,又是文物保护重地,预制桩施工受到极为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项目团队需要在30天时间内完成542根预制桩施工任务,可谓难上加难。
“锤击成桩产生的强烈振动可能造成临近房屋墙体开裂,同时打桩时桩体挤压周围土体,导致土体位移,甚至会对地下文物及管线造成破坏。”项目技术负责人孙明远在审图时目光锁定“锤击成桩”四个字。闫营村与工地百米的“咫尺”距离,让这位从业15年的工程师彻夜难眠。
“锤击工艺能有效提升地基承载能力,这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当地设计院这一专业解释,让大家达成“先试桩监测”的折中方案。然而试桩首日,重锤撞击的轰鸣声印证了最坏预期。工地环境监测系统显示距工地20米处噪音值达98分贝,超国标限值43%。“我们急得不行,看来锤击工艺是行不通了。”在场的项目人员都愁眉苦脸。经过紧急研讨,项目团队决定尝试使用静力压桩机。
次日上午,搭载北斗定位系统的智能静力压桩机进场。这位“安静的大力士”,通过液压或机械静力压入桩体,能够避免因锤击或振动而产生巨大噪音和震动,兼具环保性强、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比一般的打桩施工噪声低50分贝,完全满足文保项目环保施工要求;液压系统还能根据地质雷达数据自动调节压力值,避免断桩、偏斜等问题,让每根桩的成桩施工精准度提升至95%。此外,项目部联合村委会组成生态环保巡查小组,并将部分节省下来的建材成本转为全村自建房安全鉴定基金,让村民们倍感安心。
据悉,静力压桩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使后续检测验收一次通过率达到98%,省时省力,还由于不使用燃油,减少碳排放31吨,避免了锤击产生的粉尘和桩头破碎的混凝土碎屑,现场更整洁,有效保护了工地周边农田的土壤结构和作物根系,各项环境指标均优于预期。
“现在这工地安静得像在‘绣花’,哪像刚开始时,锤子砸地的声音震得人心里发慌!”路过工地的闫营村村民王大爷笑着对老伴说。文物保护中心郑主任也笑颜逐开:“文物珍贵脆弱,我再也不用担心地下文物受影响了。”
青岛湾二中湾旅游码头 浮式防波堤筑成“海上音符”
邵高明
7月海风拂动,青岛湾(二中湾)旅游码头人头攒动,“嘟呜……”随着悠扬的船笛声响起,各式游艇和渔船在浮泊位或整齐停靠、或蓄势待发。
为撬动海岸线资源禀赋、添置青岛沿海高标准客运码头,兼顾历史城区风貌保护和栈桥景区旅游潜力的青岛湾栈桥码头二期项目——青岛湾(二中湾)旅游码头项目应运而生,这是青岛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码头由中交一航局设计、承建,是全国首个采用浮式防波堤结构的旅游码头工程,于4月2日通过交工验收,并于今年“五一”期间投入使用。据悉,码头投入使用后,综合接待能力较此前提升近10倍,在客运码头治理、文旅消费新场景开拓等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在项目建设初期,面临的技术、环保等多维度难题让团队在传统固定式防波堤和新型浮式防波堤间反复权衡——传统固定结构工艺成熟、施工便利,但需在海底进行打桩抛石作业,会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浮式结构只需在预制场完成预制并运至海上安装,既能避免施工污染,还可灵活拆除迁移。经过慎重比选,项目团队最终确定采用浮式结构施工方案。
浮式防波堤由18块长9米、宽6米的不规则空心混凝土浮箱组成,总长约160米,内部填充密度轻、吸水率低、耐腐蚀的特殊轻质材料。为增添美感,团队将浮箱设计成音符造型,使其成为青岛湾一道浪漫风景线。
团队面对的第二道难题是港池需有充足水深保障浮式防波堤的浮力。据了解,施工海域下方藏有约2万立方米、抗压强度超过130兆帕的岩层,凿岩作业势在必行;且受潮汐影响,每日凿岩作业时间仅有1小时。关键时刻,技术负责人谭伟军提出“蜂巢推进法”:退潮后,组织5台大型挖掘机,利用岩层上方淤泥与凿出的岩石围成临时小围堰,破碎机在围堰内分段凿岩施工。小围堰不仅能减少基坑抽水时间,还大幅提升了凿岩效率。为进一步提高抽水效率、防止海水倒灌,团队与厂家联合研制出大流量柴油泵。该泵每小时抽水量超3000立方米,适用于海水环境,可与挖掘机组装实现自行行走,将有效作业时间从约60分钟延长至110分钟。
2024年11月,随着最后一块岩石破碎,GPS测量仪显示港池水深达到设计标高,凿岩难题成功攻克。
与此同时,浮式防波堤的浮箱已在预制场准备就绪,如何将这组“海上音符”稳固地安放在波涛起伏的海面成为第三道难题。
谭伟军带领施工与设计团队联合攻关,创新研发水下锚杆方案:将带螺纹的不锈钢锚杆打入海下岩层,并用水下不分散砂浆灌注加固,以锚杆为固定点,通过锚链将浮式防波堤牢牢锁定。在原本淤泥区锚块工艺基础上,项目团队决定在岩石区采用每四根锚杆固定一个防波堤浮箱的施工方法,以此实现让防波堤“稳定身形”,筑牢安全防线。最终,项目团队用69根锚杆成功解决了岩石区锚固难题。经现场拉拔试验检测,单根锚杆抗拔力超360千牛,较传统锚块结构提升约2倍。
南京大桥公园 泥浆“变废为宝”
潘 唯
打开社交分享软件,各种热门帖子、攻略纷纷“种草”南京大桥公园。走上辅桥映虹桥的透明玻璃桥面,市民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长江开阔视野与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厚重感,这里还成为市民健身锻炼好去处。“自从三年前大桥公园改造升级后,我们不仅离长江的景观更近了,还多了散步骑行的路线。”如今,每天慢跑过景观桥已经成为市民王先生的习惯。
中交三航局承建的长江岸线南京大桥公园段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项目内容为沿长江大堤修建一条长920米的景观绿道、一座横跨金川河段的主线桥、一座环形玻璃景观桥。工程跨越外金川河、呼应南京长江大桥、贯通滨江风光带绿道,串联滨江30多个人文景点的重要节点,解决了南京周边市民多年“近江不见江”等问题,于2022年正式开放。
作为环评严格以及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工程,项目团队从进场初期就定下环保履约达标的目标。项目位于金川河入江口,属于典型冲击平原地质,常年淤泥堆积,水上灌注桩施工时钻孔护壁泥浆使用量大,极易污染长江水体。“不想办法处理这些淤泥,绿色施工就无从谈起。”项目总工程师王哲介绍。
为了保护长江母亲河,项目团队从源头作起了“泥”文章。为防止项目施打的26根灌注桩引起泥浆渗漏,进而污染水体,水工项目通常会采用外护筒或护筒直抽的方法抽取泥浆,但缺点是要么工效低,要么泥浆回收率低。“两种方法都是围绕施打的灌注桩本身开展工艺改进,无法突破原理的局限性。”王哲决定绕开施打的灌注桩,转为在整体灌注桩施工中寻找突破口。
这一“绕”还真让项目团队有了发现。在每根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相邻的灌注桩都是闲置状态。“这就是现成的泥浆‘中转站’呀!”王哲立即展开试验,将水上钢护筒焊在正在施打的灌注桩上,将产生的泥浆导流到相邻未施工的钢护筒中,再通过泥浆泵转移到泥浆池中。“就像‘华容道’游戏一样,通过转移泥浆减少灌注桩产生的污染,实现泥浆的回收率90%以上。”王哲介绍。
为进一步提升施工“含绿量”,充分将泥浆“变废为宝”,项目团队将原先装车运走的泥浆进一步处理。项目团队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市政、房建等灌注桩量较大的项目会使用泥浆压滤机处理泥浆。眼看项目只有26根灌注桩,但考虑到大量泥浆的运输成本和环保要求,项目团队还是决定在泥浆池边设置泥浆压滤机。“将泥浆从泥浆池抽到搅拌池内,添加絮凝剂加速沉淀后再用泥浆压滤机处理,便能分离出清水和干泥。”王哲介绍。项目团队将分离后的水和干泥物尽其用,清水用于现场的扬尘防护,干泥则一部分用于桥墩承台回填,另一部分装车运走,大大减少了泥浆直接运输的污染隐患。“工程共处理泥浆量约5560立方米,泥浆处理后干土与原泥浆体积比约1∶4至1∶3.5,原本需要5至6辆车运输的泥浆,脱水后一辆车便能运走。”王哲说。在严格贯彻绿色施工理念下,团队在大桥公园项目中实现了环保目标。
邓家河公园 智慧公园“一步一景”
秦佳欣
一缕阳光穿透湖北省孝感市邓家河公园的香樟树林,正在晨练的退休教师陈建国的手机显示实时空气湿度为82%,这一便利服务源于智慧环境监测系统对环境气候状态的敏锐感知。
由中交二航局湖北孝感邓家河片区综合利用项目打造的智慧环境监测系统,如同公园的“神经末梢”,将感知到的土壤墒情、负氧离子浓度等数据通过5G信号传输至管理后台,市民游客零距离感受自然的脉搏。
在艺术购物公园的湿地花海,百余种花卉植被组成的景观带暗藏工程团队的智慧——每株灌木下都埋设了智慧灌溉传感器,当土壤湿度低于60%时,系统会自动启动滴灌作业。此外,支撑景观运行的6万立方米年雨水量,也全部来自公园智慧灌溉系统的回收利用。
“3年前这里还是蚊蝇滋生的臭水沟。”项目经理陶张志骄傲的语气里藏着作为项目建设者的匠心,这些工匠的智慧还藏在看不见的地方,每位游客脚下的透水铺装砖都暗藏“海绵城市”玄机——每平方米砖体可吸纳数十升雨水,经地下管网汇入邓家河中游的生态净化区,那里的“水下森林”正通过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将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数倍。
作为孝感“汉孝同城化”战略的核心项目,占地2.87平方千米的邓家河公园采用“三段式”生态修复体系,包括上游生态拦截区的芦苇湿地如绿色滤网,中游净化区的生态浮岛培育着30余种水生植物,下游涵养区的候鸟驿站已迎来白鹭栖居。如今的邓家河,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Ⅲ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上涨。
在项目团队手中,数智技术不仅是改善环境生态的帮手,也是提升工程质量与高效管理的新质生产力。RTX实时光影追踪技术系统曾在施工阶段预判并解决多处设计冲突,工期缩短15%;园区的“智能管家”智能安防系统的AI摄像头,可识别200米外的垃圾丢弃行为;智慧照明系统根据人流密度自动调节色温;停车场的引导屏通过大数据预测车位余缺。
当然,技术还具像化为每位市民游客亲身体验到的幸福感。5D水幕喷泉旁,小学生们正对着互动屏比划手势,屏幕便实时生成水流轨迹;傍晚7点,魅力庆典公园的5D水幕喷泉准时启动,光影勾勒出孝感“东拓南移”的城市规划沙盘;魅力庆典公园的露天剧场定期举办“孝善文化市集”。“以前去武汉才能看到的智慧公园,现在家门口就有了。”家住公园旁的居民说。邓家河公园的建成,已然成为“公园+运营”理念的鲜活注脚。“这里有7大主题园区、56个网红打卡点、287种花卉植被,实现‘一步一景’的生态文旅融合示范。”陶张志指着手机里的VR模型介绍,这套曾用于施工推演的虚拟系统,如今已开放给游客进行游园预约。
编辑:张一坤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