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港集团携手中远海运集团、中国船舶燃料有限公司在大连港集装箱码头15号泊位,完成“海港致远”轮向“中远海运洋浦”轮“船到船”500吨国产保税绿色甲醇加注,东北地区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绿色甲醇港口仓储装卸及加注业务落地,同时标志着东北亚绿色船燃供应链实现全线贯通。
同日,吉林省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的首批绿色甲醇产品在吉林洮南顺利产出。首期可实现年产5万吨绿色甲醇,填补了国内规模化连续生产的技术空白。
从生产、到仓储、再到加注,一条涵盖各个关键节点的绿色甲醇产业链已然在我国东北初见雏形。与此同时,作为东北重要开放门户的辽港集团,也早早谋篇布局,紧密围绕辽宁、东北腹地绿色船燃产供一体化建设需求,在积极打造“绿色船燃中转储运中心”“绿色船燃加注中心”中,逐步构建起绿色甲醇端到端的全链路服务体系。
以绿色甲醇为代表的绿色船燃产业势已成、兴可待。
绿色甲醇交通行业脱碳转型的重要力量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各行业的重要任务。作为全球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航运业承担了全球80%的贸易运输任务,在减少碳排放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航运业正在寻求更加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
寻找替代能源,需要考虑其可用性、易用性、性能和成本等关键因素,而在这些方面,甲醇具有明显优势。与液化天然气等燃料相比,甲醇储运更方便,基础设施改造费用更低,具有显著的成本和安全优势,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最可行、碳排放最少且成本最低的船用能源替代品。与传统燃油船舶相比,使用甲醇燃料的船舶,可以有效减少99%的SOx(硫氧化物)排放、60%的NOx(氮氧化合物)排放,颗粒物排放下降95%。
根据生产工艺不同,甲醇可分为黑色甲醇、灰色甲醇、蓝色甲醇以及绿色甲醇。黑色甲醇是以煤炭为原料,灰色甲醇是以天然气为原料,蓝色甲醇是从废水、工业副产品中生产。绿色甲醇源自生物质、废弃物等可再生资源,通过生物发酵或化学合成方法而得。
甲醇的“先天优势”以及国际政策对绿色燃料使用要求日渐严格、航运产业对绿色甲醇供应需求持续增大等驱动因素,让船舶绿色甲醇加注中心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绿色甲醇也以全生命周期低碳排放特性,成为推动交通、航运等行业脱碳转型的重要力量。
船公司纷纷“下单”甲醇燃料动力船
2018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提出在本世纪内实现国际海运温室气体零排放的愿景。燃料替换,便是实现减排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全球主要海运公司围绕采用新的环保船舶燃料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新船订单结构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船东们正在考虑替代LNG的新一代环保船舶燃料,其中甲醇燃料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包括马士基、中远海运、达飞轮船等在内的多家全球航运公司选择绿色甲醇作为替代燃料。
2023年4月6日,法国达飞海运集团与中国船舶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订单。此次订单包括12艘1.5万标箱甲醇双燃料动力大型集装箱船和4艘2.3万标箱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这也是中国船舶集团首次批量承接甲醇燃料动力箱船订单。
2023年7月16日,全球首艘甲醇动力集装箱船——“劳拉马士基(Laura Maersk)”号交付。该轮在韩国蔚山港加注了1000吨绿色甲醇,并于一天后踏上了前往哥本哈根21500公里的首航之旅。2023年9月21日,“劳拉马士基(Laura Maersk)”号从丹麦哥本哈根起航,正式投入运营。该船在首航过程中全程使用甲醇燃料,实现了显著的减排效果,与使用传统燃料相比每天可以削减多达100吨二氧化碳排放。
船公司纷纷“下单”甲醇燃料动力船,包括新加坡、鹿特丹、上海、蔚山等国内外港口也均已开展或布局绿色甲醇船舶加注业务,为全球重要港口城市布局绿色甲醇等新兴产业带来机遇。
2021年5月,鹿特丹港实施全球首次驳船对船(barge-to-ship)的甲醇燃料加注;2023年1月,瑞典哥德堡实施全球首次船对船(ship-to-ship)甲醇燃料加注;2023年12月13日,新加坡迎来了首艘甲醇加注船的交付。
观之国内,2023年3月24日,马士基与上港集团签订上海港船舶甲醇燃料项目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协作实现马士基在建甲醇双动力集装箱船舶于2024年交付后的绿色甲醇燃料港口“船—船”加注作业。同年7月20日,上海港迎来全球首艘双燃料甲醇动力集装箱船首航靠泊作业。
2024年2月8日,全球最大甲醇加注船上港集团所属“海港致远”轮在洋山三期码头完成船对船甲醇燃料加注作业全流程演练,为后续正式实施甲醇燃料加注做准备;同年4月10日,上海港开展全国首单也是全球首单绿色甲醇燃料“船—船”加注作业。
与此同时,作为我国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中远海运洋浦”轮总长366米、型宽51米,最大装箱量达16136标箱。今年7月2日,该轮首航海南省洋浦港,并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完成首次国产绿色甲醇加注燃料200吨。7月11日至12日,洋浦轮在洋山港盛东码头加注绿色甲醇燃料1000吨。
东北三省在新能源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吉林西部,风车高耸,转动的叶片“奏响”清洁能源的“乐章”;辽沈大地,璀璨生辉,“光伏海洋”把阳光转化成“工业源泉”;黑龙江省大庆市,这座“石油之城”正加速向“绿能之城”转型;内蒙古的戈壁沙漠上,4个“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为构筑“三北”绿色长城打造光伏治沙新样板。在东北三省一区的白山黑水间,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在发生。
过去一年,东北三省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数据显示,2024年,东北电网新能源装机规模成功突破1亿千瓦,占比达44%,成为区域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电量方面,东北电网新能源发电量达18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其中黑龙江全省电网投资额、并网新能源、外送电量均创历史最高。吉林省新能源产业投资突破1100亿元,氢基绿能产业园配套新能源80%实现自发自用。辽宁省清洁能源强省建设步伐加快,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均超过50%。数字背后是产业逻辑的深刻转变: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正在为“共和国长子”注入绿色动能。
作为新能源产业中的“新生代”,东北已充分占据绿色甲醇产业先机。据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8月底,国内已开工的项目中,有7项分布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其余8项分散在江苏、河南、新疆等地。而处于筹备及签约阶段的项目中,近7成位于东北以及内蒙古地区。其中,独属于东北的项目在全国占比达38%。
从资源看,东北风能、光能富集,部分地区光伏年利用小时数可达到1500小时,风能可达3000小时以上,与新疆、西藏等同属国内风/光资源最丰富地区,有利于提高电解制氢等下游设备的利用率。从市场看,东北区位优势明显,比较靠近中东部工业基地以及出海港口,有利于甲醇的工业消纳、船舶加注及出口。
辽港集团加速推进东北亚绿色甲醇加注中心建设
作为船舶停靠、货物装卸和转运的重要场所,港口能够为加注中心提供绿色甲醇储存、加注等基础设施条件,兼具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物流优势。
辽港集团绿色甲醇装卸储运设施完备,其中大连港、营口港和盘锦港等港区具备绿色甲醇接卸的码头,以及储罐等基础设施,拥有完备的铁路、公路等集疏运条件,并已开展甲醇装卸作业。
辽港现拥有大连燃供、中海燃供等多家具备保税、内贸供油双重资质燃油加注企业,拥有供油船10艘,为辽宁区域以及山东北部服务内外贸航线的集装箱船、油轮、干散货船提供保税燃料油加注服务,为开展绿色甲醇加注业务创造了便利条件。
在此基础上,面对航运业对绿色船燃的旺盛需求,辽港集团加速推进绿色船燃中转储运中心和绿色船燃加注中心建设,并依托后方土地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绿色船燃制备项目。目前,旗下大连港湾液体储罐码头有限公司(VTD)、营口港四公司两家企业已获得ISCC EU证书,成为我国北方首批获得该项国际认证的港口企业。目前辽港旗下大连、营口港区共拥有5000至80000吨级甲醇作业泊位11座,拥有临港甲醇资质储罐超45万立方米,已形成每年200万吨的绿色甲醇仓储转运能力,预计三年内仓储转运能力达到每年400万吨。
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绿色甲醇产业制备能力,以及港口甲醇装卸储运等设施优势,打造东北亚绿色甲醇加注中心可以进一步吸引头部航运企业新能源船舶向大连港汇聚,提升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能级。
“对辽港而言,建设东北亚绿色甲醇加注中心则有助于推动港口的绿色转型,有利于港口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航运企业选择该港口作为挂靠点,从而提高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和经济效益。”辽港集团科技与数字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绿色甲醇加注中心的建设也将带动甲醇生产、运输、储存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编辑:徐浩田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