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上海振华重工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设备制造基地——长兴基地,近距离感受了这家全球港机巨头在智慧港口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创新成果。
作为全球最大的港机设备制造商和自动化码头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上海振华重工正持续推动智慧港口的发展,以自动化技术让港口作业更高效、更安全,以低碳智能产品助力港口绿色转型,以参与国际标准构建带动行业协同进步,为全球港口智能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岸桥产品连续28年
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稳重蓝、活力橙、可爱粉、环保绿……从长兴基地0号海工码头远眺,数十台绚丽多彩的岸桥一字排开,蔚为壮观。
“岸桥”,全名叫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是一种专门用于集装箱码头对集装箱船进行装卸作业的设备。岸桥通过操控长长的前臂,移动、抓取,把集装箱放在特定位置,是集装箱码头必备神器,也被称为“码头印钞机”。
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每年可生产岸桥200多台,年产值超百亿元。这里生产的岸桥产品连续28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占世界市场份额70%以上。
如此庞大的港口机械设备如何管理?记者从长兴分公司生产指挥中心的大屏上看到了答案。
“长兴分公司生产指挥系统,是以5G+数字孪生平台为底座,通过数字化驱动的手段,实现生产运行状态的综合监控,是分公司生产指挥中枢,功能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异常管理。”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中介绍,系统构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三维虚拟场景,依托高精度三维模型。以产品孪生精准复刻实体装备特性,全维度数字化复刻,实现虚拟模型与实体装备的高度一致性;以流程孪生追踪全制造链路,构建覆盖港机装备制造全流程的数字孪生场景,实现制造过程的可视化追踪与精细化管理;以资源孪生实时还原生产资源状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生产资源进行全息化映射,构建与实际生产场景实时同步的虚拟资源视图,支撑生产资源的高效调度与优化配置。
从上海洋山港的无人码头到美国洛杉矶港的繁忙岸线,振华重工生产的岸桥已成为国际港口的标志性景观。据振华重工集团营销总部总经理陈强介绍,如今,振华重工的产品已经出口到110个国家和地区,向全球客户交付了约14000台港机设备,在全世界约300座港口和码头都能看到振华重工的标志(ZPMC)。
中国在港机领域
从“参与者”跨越为“引领者”
近年来,振华重工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新业绩等方面,在智慧港口领域有着深厚积累。
在长兴基地的中控室里,一名操作人员管理几台岸桥,看着电脑屏幕,像打游戏一样,就可以把庞大的集装箱吊起放下,原本需要人工在60米高空完成的操作,如今通过远程操控即可精准实现。
近三年,振华重工在新技术方面重点聚焦智慧港口前沿技术突破,在自动化码头技术上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涵盖岸桥陆侧全自动、智能视觉感知技术、新一代ZPMC-TOS、智能运维一体化平台、全仿真平台等5项新技术,助力港口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能提升经济性的Model S场桥、风阻小能耗省的全球首创半圆形大梁岸桥、适应内河航运的轻型岸桥……在新产品方面,多款高效、低碳、智能的创新产品集中亮相,为不同场景的港口作业带来了更优选择。
“单起升全自动可分离上架是我们的创新产品,能将普通岸桥转为双倍吊箱状态,作业效率可提升达80%”,上海港机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坤介绍,它就像一个变形金刚,集装箱重量低于40吨时可选用双吊具,遇超40吨重箱可变回单吊具,单吊具最大起重量70吨。
新标准方面,振华重工从技术突破到规则引领的跨越,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尤其是公司专家担任ISO/TC8/SC27主席,标志着中国在港机领域从“参与者”跨越为“引领者”;而其在港机产品碳足迹上的探索则更具突破性,不仅取得全球港口装卸领域首张核查证书,还发布了国内首个适用于港口起重机的企业级碳足迹核算标准,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跑出“振华加速度”
在国际局势中开辟新局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长兴基地,随处可见振华重工的企业精神标语——敢为人先,引领世界。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李义明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振华重工在港口码头的赛道上,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跑出“振华加速度”,助力上海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智慧港口建设加速的背景下,振华重工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支点,通过战略思维与技术创新,在复杂局势、国际局势中开辟新局。
据悉,近日,振华重工正面吊成功出口至老挝,标志着其产品已进入全球第11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布局再拓新局。依托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完善的全球市场营销体系,订单业绩实现新提升,今年上半年获得了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的海外订单,海外订单占公司订单总量将近80%,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30%,以扎实的业绩增长印证了其全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未来,将持续完善全球市场营销体系,加大项目市场开拓力度,加强海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加速数字化转型,赋能国际化运营。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不断强化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海外机构本地化寻源扩源优势,持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海外综合贡献度能稳步提升。
编辑:徐浩田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