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机坪,地表温度已接近60摄氏度。
机场内的工作人员,有的在蒸笼般的腹舱内弯腰前行,有的日行3万多步巡视飞机晒出了“熊猫眼”,有的扛着20斤重的设备为旅客送清凉,有的蹲在灯井里确保灯光系统稳定运行……
坚守岗位的独特“勋章”
猫着腰,双手扣住一个28寸的行李箱,膝盖弯到几乎贴地,再猛地发力将箱子推到指定位置——暑运期间的每一天,行李装卸员王良都要如此反复弯腰上千次,完成超500件行李的装卸工作。
摆放行李的飞机腹舱只有1.3米高,刚停机的引擎余温还在往舱内灌,站在里面仿佛被扔进桑拿房。“每个航班到达后,要在1个小时内完成行李的装卸工作,休息半小时左右,下一个航班就要来了。”王良告诉记者,暑运期间,他和同事们平均每天要保障8个航班,再辛苦,搬运时依然要轻拿轻放,确保旅客行李安全、高效地送到目的地。
14时许,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机坪上热浪滚滚。
“95后”安检监护员侯蒙山正在一架南航的飞机下不断巡视,他的头发梢上都是汗水。
“我们的工作是从清晨5点一直到晚上8点左右,不停地移动巡视,防止无关人员和车辆接近飞机,一天下来要走3万步以上。”侯蒙山说,最近一天的饮水量往往要超过4升。
记者注意到,因为一直在户外工作,侯蒙山的脸、脖子、手背都已经晒得黝黑,而由于长时间佩戴墨镜,眼睛周围的肤色反而稍浅,在脸上形成了“白眼圈”。这成了安检监护员们在烈日下坚守的独特“勋章”。
15时许,一架国航进港航班缓缓停在机坪上,廊桥靠好后,桥载设备操作员曹荣军推着沉重的空调管路,快步走向飞机。此时,机身周边的温度已逼近70摄氏度,他戴着手套握住接口时,仍能感觉到热量透过橡胶传来。
“必须赶在旅客下机前迅速接好空调,不然舱内温度就要往上升。”曹荣军一边说着,一边弯腰将空调管对准机身接口。10斤重的电缆接头扛在肩上,20多斤的缆线在地面拖出沙沙声响,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淌。
在暑运期间,操作员平均每天保障近20个航班,他们要身背这些设备进行接撤电作业近40次,为乘机旅客送上清凉。
记者注意到,每保障完一趟航班,曹荣军和同事们的衣服腋下、后背处都是湿的。间隔休息约30分钟后,他们又投入到下一趟航班的保障中。
除此之外,机坪热浪间,还有飞机加油员,每天数十次将20多斤加油接头举过头顶加油保障;助航灯光维修员,为机场点亮8000余套助航灯光;场务巡逻员,在每10分钟的间隙时间内争分夺秒巡查跑道……
两大机场升级机坪9处休息室
据统计,今年7月,上海浦东、虹桥两机场共保障航班起降7.3万架次(其中,浦东机场4.9万架次、虹桥机场2.4万架次),同比增长2.9%;保障进出港旅客1169.7万人次(其中,浦东机场745.8万人次、虹桥机场423.9万人次),日均37.7万人次,同比增长4.7%。
从机坪到腹舱,从烈日当空到深夜繁星,高温之下,这群一线职工用汗水诠释着“责任”的分量。湿透的制服、黝黑的皮肤、泛白的指节,是他们迎战高温的“勋章”。当旅客吹着空调等待登机,当货物顺利转运至各地,这群在高温中坚守的身影守护着暑运的顺畅与安心。
记者了解到,上海机场推出多项举措,切实做好户外和室内一线员工的关爱与防护工作。目前,上万箱各类防暑降温用品已经全部发放到位。机坪各相关科室提前在员工休息区配备制冰机、冰柜、制冷风扇等降温设备,发放盐汽水、绿豆汤、酸梅汤、防晒喷雾等防暑用品,并定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上海两大机场还进一步升级了机坪9处共享休息室服务功能,为机场和航司员工提供环境舒适、功能完善的休憩场所。共享休息室配备了冰箱、空调、微波炉、饮水机、手机充电设备、医药箱等设施。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