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海耕涛”蓄动能增优势——中交广航局转型拓展海洋经济业务发展纪实

2025-09-10 09:42:4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张一坤 -标准+

朝霞初染广东湛江流沙湾海面,随着渔网缓缓升起,重力式网箱养殖的万尾成年金鲳鱼溅起大片水花。

像这样的养殖网箱,广东省海洋投资发展公司预计在湛江流沙湾海域投放78只。今年年内,投苗总规模预估将达1600万尾,年产量可达600万斤。作为广东省首个将现代化海洋牧场纳入主业的省属企业,该公司正奋力推动由近海养殖向深远海转型。

2024年4月,中交广航局联合广东省港航集团,共同组建广东省海洋投资发展公司。该公司聚焦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涵盖种苗繁育、高端养殖、养殖装备研发、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近日,其海洋牧场装备(一期阶段)建造及安装项目正式开工。

近年来,中交广航局聚焦“五全”(全交通、全城市、全水域、全绿色、全数字)产业布局,发挥传统水工建设领域的技术优势、装备优势、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海洋经济业务,奋力开启转型发展新篇章。

依托精湛技术装备挺进深蓝

海洋经济涵盖渔业、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多个产业,贯穿研发、生产、消费全链条。抓住海洋经济发展机遇、拓展海洋经济业务,离不开精湛技术与装备的供给,广航局自主研发的“湛农1号”便是生动案例。

“湛农1号”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升降式海洋牧场平台,也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底座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回顾“湛农1号”从建造到投用的全过程,“精”字贯穿始终。全部构件加工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通过激光扫描与三维模拟技术,实现超200根钢构件的高精度拼装,每一步都彰显精工品质;首创“桁架结构+底座桩柱”设计,18根高47米、单根重22.5吨的柱腿配备智慧升降系统,精准调度升降速度、调控网箱内部水流条件;养殖水体达6.2万立方米,相当于25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精准匹配大规模、高品质养殖需求。

这份“精准”的底气,源于广航局数十年深耕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积淀。通过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坚、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合作,该企业铸就了挺进深蓝的硬核实力。盘点其设计研发的疏浚装备,同样尽显“精”的本色:3.5万立方米舱容的亚洲最大耙吸式挖泥船“浚广”轮,主船体合拢精度小于3毫米,应用“矮长球艏+平行布置尾鳍”船型设计,航行过程中油耗降低10%以上;仅13公斤重的无人测量船“海豚3号”,测深范围从50米拓展至100米。细微之处的技术突破,正不断释放“精”的潜能,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向更高精度、更高性能升级。

发挥水工技术优势 投身海洋生态修复

在福建漳州东山湾,一场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正让这片海域重焕生机。项目采用“大功率绞吸平台+13公里超长管线”工艺,从6.4公里外精准输送海泥造滩,成功种植红树林206.4公顷,每年可固碳764吨,为海洋生态筑起绿色屏障;在浙江宁波象山蟹钳港,可调节刀头深度的新型刈割船展现出灵活高效的作业优势——设备可现场拼装,还能根据潮位变化实时调整作业深度,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生态的干扰。

在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中,广航局将传统水工装备、工艺工法的优势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催生了一个个生态保护的“金点子”。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成为企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长”的金字招牌,更化作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饭碗”。以广东湛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例,项目创新采用“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截至目前,广航局参与建设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累计营造和修复海洋生态面积超4000公顷。这些项目不仅成为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家园、市民休闲观光的打卡地,更让广航局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先发优势,转化为企业深耕海洋经济的看家本领。

智能化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海洋测绘,是拓展海洋经济业务的基础。自主研发的“海豚3号”无人测量船,是广航局为海洋测绘打造的一大利器。

这艘仅重13公斤的无人测量船,支持一键全自动测量,不仅攻克了传统测量方式在浅水区域作业难的痛点,还可兼顾水质取样与监测任务。其续航能力提升至2.5小时,测深范围拓展到100米,目前已在台山市海洋牧场、马尔代夫Ayla酒店开发等30多个项目中投入应用,为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了精准的水下地形数据支撑。

“海豚3号”的应用,正是广航局坚持科技兴海,积极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面对智能化技术对智能感知、数据融合、辅助决策等海洋测绘全链条重塑的机遇,“海豚”系列无人测量船研发负责人叶桂河表示,下一代测绘装备将重点突破行业长期面临的复杂环境定位难、多源数据融合效率低、恶劣工况测绘不稳定等难题,通过研发激光雷达、IMU(惯性测量单元)等多传感器融合系统,提升装备全域感知能力;结合边缘计算与嵌入式AI技术,实现实时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让智能设备的效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数字技术同样应用于大型疏浚船舶的精细化管理。近日下水的亚洲最大舱容耙吸式挖泥船“浚广”轮搭载自主开发的智能疏浚作业系统,采用“AI算法+疏浚机理”深度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船舶自动运行、自主寻优、自主应对复杂工况、“浚驾合一”协同作业以及能效智能控制,真正实现智慧疏浚。在大型跨海、跨江沉管隧道基槽开挖工程中,该系统通过水下地形三维可视化技术,让施工人员实时掌握水下作业动态,实现厘米级精度施工。

智慧系统还为精细化管理赋能,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广航局的核心优势。以“湛农1号”为例,平台配备自动投饵机、洗网机、独立升降系统、光伏供电系统及物联网信息系统,可实时监测水质、精准投喂饲料、自动清洗网箱,实现养殖全过程的智能化管控,不仅大幅提升养殖效率,还通过精准投喂降低超30%的饲料成本。在红树林生态养殖项目中,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水动力数值模拟开发的溢流堰式闸门,能精准模拟自然潮汐节律,确保养殖塘内水位始终维持在最适宜红树林生长与水产品养殖的高度。

广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航局将结合挖泥船队优化升级需求,依托重大海洋工程,加快推进前瞻性核心装备与工艺研究项目落地,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广航力量。

编辑:张一坤

责编:蒋利

审核:蒋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