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生命线到开路先锋伟 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

2025-09-11 10:44:1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庄洲洋 潘登 -标准+

交通运输历来与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近代中国,山河破碎,风雨如晦,帝国主义列强屡屡在华开展路权争夺。抗日战争爆发,烽烟四起,交通运输作为关乎战争胜负的生命线,成为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关键领域。一根根钢轨、一条条公路、一座座桥梁、一处处渡口、一个个机场,不仅承载着物理层面的运输功能,而且成为民族存续的生命血脉、凝聚抗战意志的精神纽带。

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坚实支撑

抗战时期的中国交通运输史,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用智慧、汗水与鲜血写就的壮丽史诗。它不仅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提供了基础支撑,更是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定盘星”。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不仅为交通线建设、守护以及物资运输指明方向,更通过统一部署确保交通抗战始终围绕“支援前线、服务抗战”的目标推进。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将交通破袭战提升至战略高度,发起百团大战,重点破袭日军赖以运兵和掠夺资源的铁路干线,有效支援正面战场。同时,抗日武装创造地道、秘密水路等运输方式,形成的隐蔽交通网络,确保了根据地之间人员、情报、物资的流通。这正是党的领导与人民战争思想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完美结合。

运输通道是抗战生命线。运输通道畅通直接关系到抗战的存续与推进。粤汉、浙赣、陇海等铁路承担军队、物资和难民转移等任务,支撑战时经济和社会运转。滇缅公路打通我国对外作战和接受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中国驻印军协同中国远征军于1945年年初打通中印公路。长江黄金水道成为抗战前期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民生公司船队用时40天将10万吨军工器材和数万人员抢运至四川。昆明巫家坝、重庆白市驿、成都凤凰山等机场成为运输和作战的关键枢纽,中美两国还共同开辟了驼峰航线。

各民族大团结是“护航船”。抗战交通建设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参与的事业,无论是义务修路、物资运输,还是军民联合抗击日军对交通线的破坏,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危难时刻的升华。滇缅公路筑路大军中,有汉、彝、白、傣、景颇、阿昌等10多个民族的同胞,湘川、川陕等公路建设也离不开当地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西北回族同胞组织骆驼队、马队,承担大量物资转运任务;西南少数民族群众为过往军队和运输队担任向导、提供补给。全国各地百姓为保障交通运输畅通,无私提供人力、畜力,甚至拆下自家门板用于修复道路桥梁。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连心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等国际通道,使中国战场与盟国战场紧密相连,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生命线。苏联援华物资经西北公路、中苏航空线输送,美国等盟国通过滇缅公路、驼峰航线运送物资。这使中国战场能够大量牵制并消耗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当代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抗战时期交通运输保障的伟大实践,不仅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实基础,更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历史启迪。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开展交通破袭战、建设地下交通网络,以全局视野保障有限资源高效配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实施重大工程,根本上改变了交通基础薄弱、整体落后的面貌,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每一项重大成就的取得,都彰显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是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抗战时期,交通生命线的畅通无阻,根本在于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光荣传统在新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如今,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已成为人流、物流最繁忙的国家之一。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不断完善的城乡运输服务体系,都体现了交通运输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

三是必须构建强大的现代国防交通体系。强军之强,必有赖于交通之强。抗战时期的切肤之痛,让全民族深刻认识到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交通体系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军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共享,提高国防交通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能力,促进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同时,完善国防交通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交通战备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是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创造了诸多交通建设奇迹。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川陕公路攻坚克难,都是生动例证。这一宝贵精神在新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得到继承和弘扬。从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到青藏铁路建设运营,从“复兴号”动车组自主研发到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这种勇于攀登的科技自强之路,正是抗战时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精神的体现。

五是必须坚持开放合作、互联互通的发展道路。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等国际通道的开辟和维护,既是打破封锁、连接世界、取得胜利的保障,也是推进国际合作的典范。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成为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推动全球交通治理,发展成果不断造福世界人民。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无穷的力量,以实干实绩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篇章。

坚持对党忠诚。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交通运输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为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优化布局、结构、功能,率先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同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安全韧性、国防交通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交通为民。紧盯人民群众出行模式和货物流通方式的深刻变化,着力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服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弘扬交通精神。系统梳理和保护滇缅公路二十四道拐、湘川公路矮寨段等抗战交通遗产,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港珠澳大桥精神、“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精神等交通精神,教育引导当代交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坚持交通天下。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持续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交通治理,为全球交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从烽火岁月抗战生命线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交通运输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全体交通人当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善作善成、久久为功”的韧劲,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