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乌蒙山区,G247线洒渔至靖安段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满载苹果的货车平稳驶过新铺的沥青路面,过往司机不用再为了避让坑洼而频频刹车。这条25.19公里的公路,曾是沿线群众心中的“痛点”,如今却蜕变为连接城乡、带动发展的“黄金纽带”,更以一脉青绿、一路风景,绘就“绿美经济”的崭新画卷。

从“痛点”到“通途” 30天攻坚实现“白改黑”
靖洒公路是连接昭阳区与大关县的重要通道,沿线分布着万亩苹果园和多个重要集镇。随着苹果产业快速发展及交通流量持续增加,这条路逐渐出现路面破损、车流混杂、事故频发等问题,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梗阻线”。
在昭通公路局与地方党委、政府“路地共建”机制推动下,洒渔至靖安公路养护提升工程按下“加速键”。自6月16日取得施工图设计批复、7月17日完成施工招标后,路地双方高位推动、紧密协作,聚焦路面病害处治、沥青面层铺筑等基础提升,更着力于排水系统恢复、涵洞增设、挡土墙新建、防护栏升级等关键环节,全方位筑牢公路安全畅行根基。

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挑战,施工方通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采取半幅施工、夜间突击的方式,24小时轮班作业,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通行的影响。“我们用30天完成了25公里路面‘白改黑’,新增防护栏2100米,埋设涵管22道。”昭阳公路分局局长赵远坤介绍。
如今,G247线洒渔至靖安段路面平整宽阔,标志标线清晰,车辆行驶更加安全高效,通行能力显著提升。重庆货车司机谭杨兵已在这条路上跑了十多年,每年苹果上市都要到昭通来拉货。他笑着感慨:“以前最怕走这段路,坑洼多、会车难,如今整体路面都整修好了,从重庆过来时间省了近一半。”。

从“畅通”到“美丽” 绿美公路点亮“诗与远方”
公路畅通之余,更要美丽。昭通公路局将“绿美交通”理念深植于改造全过程,让公路从单纯的交通线,升华为融合自然与人文的景观长廊。
驾车行驶其间,远山叠翠,果园飘香。1800平方米的“洒渔烟柳、苹果之乡”景观带令人心旷神怡;柳丝依依,步道蜿蜒,四季成景。春赏烟柳,夏观火把,秋摘苹果,冬品霜雪。
“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拍照都停不下来!”游客虎娥金兴奋地说。昔日普通的运输通道,如今已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沿途增设的观景台和休闲驿站,让过往行人驻足留影、品果休憩。

沈家沟景观点依河而建,3000平方米区域采用立体绿化,本地杜鹃、麦冬点缀,“前花后树、上乔中灌下草”,陶瓷颗粒彩色路面勾勒苹果图案,将公路打造成流动的昭通文化展示窗口;大关县境内的“山水大关、筇竹之乡”节点,毗邻靖安竹笋加工厂,拓宽路面与绿美景观结合,彰显“筇竹之乡”特色,赋能“山水大关”形象。

从“风景”到“产业” “绿美经济”激活乡村振兴
一条路的蜕变,最终要回归于人,落脚于发展。
“现在路好走了,在家门前就能看到美景了。”村民张家云的感慨道出沿线群众的心声。出行的便利带来了生活品质的提升,更拓宽了发展的门路。

公路的“焕新”激起产业发展“一池春水”。游客量同比增长超四成,果农增收近三成。采摘园、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串珠成链。不少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将老屋改造成特色客栈,庭院经济焕发新生。
“这条路不仅是‘产业路’,更是‘民生路’。”青岗岭乡党委副书记潘世飞说。特色农产品运输成本显著降低,乡村风貌与人居环境同步提升。靖安镇通过“街长制”“门前三包”等长效机制,让新路既美观又持久焕发活力。
从“建设”到“共享” “路地共建”凝聚发展合力
洒渔至靖安公路养护提升工程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昭通公路局以“规划共商、项目共建、成果共享”理念推动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昭阳公路分局局长赵远坤表示,此次养护提升工程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出行的“老大难”问题,更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化施工,实现了公路功能与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共商、项目共建、成果共享’的原则,与地方党委、政府紧密配合,合力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难题,真正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建设中,“绿色”与“智慧”成为关键词。“我们积极践行绿色环保理念,推广应用厂拌冷再生沥青技术,有效利用旧料铣刨料,减少环境污染和材料浪费。”昭通先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蓝斌介绍。
一条路,承载着百姓的期盼,见证着发展的变迁。从“梗阻线”到“连心路”,靖洒公路的完美蝶变,是昭通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的生动实践。这条“黄金纽带”正以“路景产”深度融合的全新姿态,加速绘就“一路通、百业兴、万家暖”的振兴图景。公路串联起的不仅是景致,更是产业与希望,使沿线村庄的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云岭大地上同频共振。
编辑:莫娟 姜跃武 马诗雅
责编:张家顺
审核:潘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