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大潮激荡的浙江钱塘江口,一架白色无人机正贴近水面低速飞行,其搭载的高清镜头锁定杭州湾大桥36号灯浮,实时回传的画面清晰地显示浮体倾斜角度。
这是宁波航标处嘉兴航标管理站开展智能巡检工作的场景,借助无人机画面,工作人员能够迅速判断出浮体漏水隐患,节约了航标巡检费用。
杭州湾水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航运通道,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嘉绍跨江大桥及在建世界最长高铁跨海桥梁——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等桥区水域的复杂通航环境、钱塘江口强涌潮的影响下,传统航标巡检模式与航标管理面临诸多“痛点”——需工作人员乘船前往,登标检查桩身、灯质等状态,往返时间长,作业效率低;在涌潮区、高空作业时,工作人员还面临强涌潮卷吸、坠落等安全风险。
为提升传统巡检效率与安全性,宁波航标处嘉兴航标管理站推动设备智能化转型,引入无人机技术,打造航标精细化管理的“空中医生”。在日常巡检中,无人机通过“抵近环绕拍摄+实时回传”,可清晰识别桩身裂缝、灯质异常、浮体倾斜等问题,尤其是在复杂水域、危险区域,相比传统人工登标模式,节省了近90%的人力、物力;在灯浮漂移、被撞等应急响应场景中,无人机能快速抵达现场,响应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30分钟,为后续处置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自今年6月宁波航标处在嘉兴航标管理站启动无人机航标巡检试点工作以来,嘉兴航标管理站在杭州湾水域累计开展飞行任务12次,巡检航标300余座,实现了“成本下降、安全升级、效能跃升”三大突破——单座航标检查成本降至传统模式的十分之一,年节约经费超万元;减少高危出航,实现人员“零伤亡、零落水”;通过无人机规划巡检路线,巡检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为杭州湾桥区、涌潮区等复杂水域的航海保障注入新动能。
无人机巡检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航海保障模式的变革。据宁波航标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部门将继续深耕航海保障领域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AI”赋能,进一步拓展无人机应用航海保障服务场景,提高航海保障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宁波航标处无人机巡检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杭州湾、宁波舟山港乃至整个东海海区的航标巡检工作开辟了新路径。未来,伴随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的进一步融入,宁波航标处的航海保障将更加高效与安全,为辖区航运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编辑:张一坤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