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商渔船联管中心运行成效显著 航路碍航渔船日均艘次下降41.2%

2025-09-17 16:40:57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徐健 -标准+

9月16日,东海全面开渔。台州温岭海事处为防范化解“开渔季”商渔船碰撞风险,针对商渔船交汇频繁、风险隐患突出的问题,于2025年8月5日正式实体化运行温岭市商渔船联管中心。通过整合海事、海经、乡镇力量,打破部门壁垒,探索形成以“一个联管联控中心、两个智慧平台融合、三班倒盯屏值班、四大联合工作机制”为核心的“1234”运行模式,有效提升商渔共治效能。运行以来,航路碍航渔船日均艘次下降41.2%,碍航信息处置响应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3分钟。

一体指挥 构建一个联管联控中心

强化组织整合。以“平安海区”建设为目标,依托温岭市涉海涉渔专委会,制定《温岭市商渔船联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海事、渔业、乡镇等各方建设职责,推动重点渔业乡镇将原渔业安全平台改造升级为商渔船联管中心,彻底改变以往海事、渔业、乡镇各自为战、信息分散的局面,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实行统一调度。整合三方专兼职值班员、协调员,制定《温岭市商渔船联管中心值班员工作手册》,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建成集监控、指挥、调度于一体的现代化值班室,配备综合显示大屏、专用通信网络、VHF甚高频系统等设施,满足不间断运行需求,确保各类指令快速准确传达。

提升协同效能。建立定期会商制度,每月召开一次联管联控协调会,研判形势、解决问题,解决了以往沟通成本高、协同效率低的问题。运行以来,指令发出至一线执行单元的时间间隔缩短90%,跨部门协同效率提升超70%,为快速处置海上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物理保障。

数据赋能 实现两个平台深度融合

打破信息壁垒。联管中心克服技术壁垒和体制障碍,将海事部门智慧海事平台与渔业部门的精密智控平台(浙渔安)接入同一值班室,在同一物理空间内实现并屏显示与操作。

强化功能融合。综合利用两个平台AIS、雷达及智能预警系统,实时监控商船的航迹、航速、是否按定线制航行,并清晰掌握渔船的船位、动态、是否有闯入航路作业或锚泊的行为。

深化智能应用。积极开展智慧海事平台智能预警模型在基层的应用探索,依靠平台日均干预潜在商渔船会遇风险12.9起,引导航路外商船进入推荐公共航路3.8艘次,成为海上安全的“前沿哨兵”。

全时防控 实行三班倒值班制度

科学安排班次。为应对海上交通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特点,联管中心落实人员“三班倒”盯屏。建立值班人员备勤制度,实行“固定+机动”值班备勤模式,确保突发情况下及时增援。

突出重点时段。针对开渔节、渔船集中进出港、防台、寒潮大风等重点时段,制定《重点时段强化值班方案》,增派海事、渔业执法骨干进驻联管中心现场督导指挥,其他成员单位根据任务需要随时联动响应。建立气象预警联动机制,提前24小时发布预警信息。

闭环管理 健全四大工作机制

完善远程干预机制。建立“发现-研判-干预”流程,通过VHF、卫星电话、微信群等多渠道直接对目标船舶进行远程喊话警示。建立干预效果评估机制,对每次干预进行记录和评估,实现处置闭环管理。运行以来日驱离碍航渔船28.5艘次,有效处置率达92.3%。

优化分级管理机制。建立《重点关注船舶清单》,将船舶分为3个风险等级,协同市海经部门定期动态更新名单,实施差异化监管。累计将26艘船舶纳入重点监管清单,联合渔业执法力量实施精准监管。

强化联合执法机制。联管中心调度执法实行“四级执法”模式,每日地毯式电子巡航、每三日常态化联合检查、每十日拉网式海区巡航及特殊时段驻点式安全护航。对远程干预无效、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调派执法艇就近现场处置。累计开展联合出艇62次,登轮检查嫌疑船舶165艘次,查扣“三无”船舶11艘。

建立矛盾调解机制。引入“海上枫桥经验”,设立“海上调解室”、“渔嫂工作室”, 选派4名资深调解员,培训21名海嫂调解员进入联管中心调解室。运行以来,成功调解纠纷5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温岭市商渔船联管中心的建设运行是温岭海事处落实上级商渔共治部署的有效探索。下一步,该处将重点围绕以下方面深化建设:一是提升智能预警能力。主动刚对接上级有关部门,优化现有数据接口,优化商渔船碰撞风险预警、渔船作业行为识别等算法;二是细化风险管控。细化船舶评估指标,继续优化船舶风险等级,实现中高风险船舶的多维识别;三是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开展多部门联合演练,模拟商渔船避碰提醒、渔船碍航干预等事件场景,通过实战演练锤炼处置能力,努力将温岭市商渔船联管中心打造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商渔共治样板。


编辑:詹景怡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