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中国丨从“人守孤台” 到“远程智控” 川江航道加速智慧化建设

2025-10-16 14:06:25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张泽辉 李璐 -标准+

弯窄湍急的川江航道,曾让过往船舶如履薄冰,也让一代代信号员常年坚守在偏远的山巅台站。如今,行至长江上游泸渝段神背嘴险滩,景象已大不相同:岸线上,昔日的烟灯房信号台静静矗立,却已无人值守;江面上,船舶往来井然有序,而一艘蓝白相间的“问江”无人船正劈波斩浪,自主执行着测绘任务。

这一静一动的背后,是“十四五”期长江泸州航道局加快智慧航道建设,推动航道管养方式发生的深刻变革。

岸上变革:信号台告别“人守孤台”,智能指挥全域覆盖

“长江上游航道弯、窄、浅、险,水流紊乱,信号指挥曾是保障安全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差错。”长江泸州航道局局长颜洪斌回忆道。

位于长江上游航道里程876.0公里处的神背嘴水道,是全局辖区内唯一实行全年通行控制的河段。传统的信号指挥方式依赖人工瞭望和经验判断,且信号员难以全面、及时掌握通行船舶的宏观数据,制约了通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变革,始于科技赋能。该局自主研发的控制河段智能通行指挥系统,成为了破题的关键。该系统能够根据船舶装载量及航行速度,自动计算其通过控制河段的时间,生成最优通行信号。并通过AIS与高频信号,让船舶提前接收到通行指令,缩短等待时间,提升通航效率。

至2024年11月,该系统已实现对长江泸州航道局辖区全部7个控制河段、11个信号台的全覆盖,所有信号台值守人员均已从偏远的山区撤离,集中到泸州局机关的信号指挥中心进行统一远程指挥。

与此同时,指挥中心基于对揭示信号、船舶通行状况等大数据的分析,开展船舶动态监测和通行行为预测,为船舶和港航企业提供更及时、更丰富的服务信息,实现了从被动指挥到主动服务的升级。

江上突破:“问江”出世砺剑急流,无人船拓疆深蓝

岸上智慧升级的同时,一场关于江面作业方式的变革,也在激流中孕育而生。

“传统的航道维护、测量测绘依赖人工船舶,不仅油耗高、出航成本大,船员面临的安全风险也高。”颜洪斌道出了研发无人船的初心,“我们急需一种能替代人工、提升效能与精度的智能装备。”2020年底,依托前身为船厂的航标器材维修中心和专业的船舶设计建造力量,该局毅然启动了无人船自主研发项目。

研发团队根据上游水情特点不断更新技术,三年实现三跨越。2024年,“问江”号问世,其铝合金船体静水航速达10m/s,续航超5小时,抗风浪能力6级以上,标志着该局无人船技术在应对大江大河复杂水情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同年6月,“问江”无人船在广东湛江海域成功完成海洋测绘测试,历时12小时,离岸15海里,在无网络信号海区凭借大功率数传电台稳定传输数据,标志着其正式从大江大河走向“深蓝”。

如今,“问江”已成功注册商标,走向全国市场,销往上海、黄河流域及沿海地区。

智慧融合:立体监管赋能,服务能级全面提升

记者在长江泸州段纳溪水域看到,一艘船型航标缓缓航行,在固定水位自主抛锚“站岗”,整个“上岗”过程高效、精准。

这艘能“自动上岗”的航标,是长江泸州航道局根据长江上游山区航道复杂工况条件,自主研制的自航式航标。据介绍,该航标集动力推进、锚泊、信号传输、远程操控系统于一体,搭载视频监控、北斗定位等设备,具备自主航行、定位、抛锚功能,并可根据水情变化自动调整标位。

从烟灯房信号台的远程智控,到"问江"无人船的自主巡航,再到自航式航标的智能作业,长江泸州航道局以科技创新构建起”空中无人机、水面无人船(标)、岸基智能台”的立体监管网络。无人船采集的实时航道数据,为智能指挥系统提供前沿支撑;自航式航标实现精准自主布设;远程信号指令又为船舶通行规划最优作业空间。

这套智能装备集群协同作战,不仅推进了长江泸州段数字航道系统的深度应用,更推动该段航道公共服务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

颜洪斌表示:”这套’从台到船到标’的智慧航道体系,正不断释放效能。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泸州航段高质量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和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张泽辉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