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上的秩序、渡口边的坚守、绝壁下的智能——记长江重庆段的交通新篇

水运中国丨长江重庆段的航运故事

2025-10-19 17:36:35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张泽辉 -标准+

万里长江,行至重庆,便进入了山重水复的交通走廊。这里,航道与险滩并存,古老的渡口与现代化的港口交织。从主城航道的精准指南,到偏远渡口的默默坚守,再到三峡库区航标的智能跨越,长江航运人共同勾勒出一幅长江重庆段立体而生动的交通画卷。

主城航道指南:为“两江游”画出“平安弧线”

两江交汇,舟楫往来。朝天门水域作为天然的水上交通枢纽,航路交叉、船舶会让频繁,通航环境复杂。

“在这儿,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形成了‘两江四岸’的独特夜景,‘两江游’客流量从曾经的日均不足百人到现在高峰期日均4万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这对我们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提出了极高要求。”谈及关于“两江游”游船的监管,重庆海事局朝天门海事处海监科科长孙谷说道。

面对空前的监管压力,朝天门海事处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将安全关口前移。执法人员联合船检部门,对辖区两江游船及客运码头趸船开展全面排查;通过证书查验与系统核对,保障“船适航、人适任”。为凝聚监管合力,朝天门海事处牵头联合多家单位,设立“两江游”执法服务站,推动跨领域联动执法,有效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治理难点。

然而,最具创新性的举措,是直面两江交汇水域航路交叉、碰撞风险高的核心难题,海事部门所推出的“两江游操作指南”。“我们的想法是优化航行线路”孙谷解释道,“通过明确木关沱水域为调头区,并设立重庆港八码头、千厮门大桥下沿、临江门三处开阔水域为等让点,为船舶打造出单循环航行线路,载嘉陵江与长江交汇水域上画出了一道清晰的‘安全弧线’,从根本上降低了交错会让风险。”

明确的调头区和等让点让航行变得可预期、有规律。如今,这片水域的交通秩序已焕然一新,船舶游客承运量也实现显著增长——从最低时的每年约33万人次,跃升至最高超过130万人次。

“这一本操作指南是我们游轮要遵守的交通规则。”重庆长江轮船有限公司两江游事业部副总经理彭俊峡说道,“以前航经两江交汇水域,尤其旅游船和省际客船高峰期交汇时,心里总会绷紧一根弦。现在好了,有了明确的调头区和等让点,航线清晰多了,心里也踏实了。”

此外,海事部门还建立了省际客船与两江游船的错时错峰发班机制,避免了船舶集中离港造成的拥堵。面对汛期或枯水期等特殊情况,不再“一禁了之”,而是灵活采取缩短航线、单边发航等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运营。这套精准服务与靠前指导的组合拳,让朝天门这道古老的水上门户,在现代化交通治理下,秩序井然,生机勃勃。

忠县渡船往来:一艘“网红”客渡船的民生航道

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周围山群起伏,溪河交错。

这里有一艘看似普通但意外成为“网红”的客渡船“渝忠客2180”。它每日往返于洋渡镇与西山渡口之间,不仅是沿江百姓出行的“公交车”,更是当地老人的“背篓专线”,这艘船所承载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是鲜活的人间烟火。

“我们这艘船,装的不是冰冷的货物,是热腾腾的生活”船上的一名老人李大祥指着上下船的乘客们说道,“很多老人坐这艘船去忠县县城卖菜,把地里的菜变成家里的生活费,米和油,为外出打工的子女减轻些家庭负担,它要是停了,很多人的念想就断了。”为了守护这条平凡的“民生航线”,忠县海事处针对“渝忠客2180”渡轮的运营特点,推出“一船一策”定制化监管服务机制。

“对于‘渝忠客2180’,我们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监管办法”忠县海事处副处长马飞解释道,“我们海事部门为其建立了船舶专属档案,整合各项数据,动态更新风险清单,实施差异化检查,同时开展洋渡至西山渡口渡线评估,精准评估渡运水域风险,并推动建设洋渡至西山渡口渡运水域CCTV3个,实现重点渡运水域监管全覆盖。”这种精准的监管,将渡运安全网织得又密又牢。

但这里的守护,绝不只有冰冷的监管,忠县海事处的服务,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他们主动延伸服务链条,优化渡船航次,杜绝防范船舶超载航行;针对乘客携带农副产品多、上下船效率低的难题,执法人员常态化跟船维护,帮助乘客搬运背篓、竹筐等物品,维护上下船秩序;主动与县交委、港航、长航公安联动作为,高效解决突发情况致旅客滞留问题,在多媒体上获得200万人次的正面点赞。

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动态监管手段也为客渡船监管再添新功。海事执法人员依托长江航运智能管理平台、渡船智能监控系统等数字化手段,对渡船实施航次全周期跟踪。还通过甚高频安全提醒、点对点发布预警信息有效防范化解大风、大雾天气的船舶航行风险,真正做到预警及时、管控到位。

“我们不仅要管安全,更要保畅通、保民生。”忠县海事处新生执法大队副队长赵勇一边说,一边自然的接过一位老人沉甸甸的背篓,扶她安稳上船,“搭把手,帮他们快一点、顺一点,看到他们平安抵达市场,我们都觉得这工作特别有价值。”

三峡航标革命:从煤油灯到“智能遥控”的交通守护

“川江咽喉”三峡航道,是长江航运的生命线,其畅通与安全至关重要。

上世纪50年代,以郑兴高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航道人“口衔煤油灯,赤手攀绝壁”维护绝壁岸标的事迹,被毛主席称赞为“无名英雄”。然而,这种依靠血肉之躯的高危作业方式,也反映了当时航道维护的艰辛与危险。

“听老航道们讲,过去维护绝壁航标是一项高危险的工作。”长江万州航道处的基层航标员李盼文看着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天梯津棣标感慨道,“三峡成库后,30米周期性的水位落差,使得绝壁岸标维护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成为制约航道养护提质增效与安全发展的突出瓶颈。”

他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催生了一场彻底的“技术革命”,万州航道处成功研发出三峡库区智能升降航标,实现了技术路线的根本性变革,“这套系统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航标去找水,而不是让人去爬山’。”李盼文介绍着他们的创新成果,“我们创新采用‘岸标标体固定、航标灯动态升降’的分离式设计,其核心由一套能适应库区30米水位变化的滑动导轨升降机构组成,彻底取代了依赖人工攀爬的传统高危作业模式。”这套智能航标从根本上消除了高空坠落、危岩落石等长期困扰航道维护工作的重大安全风险,标志着航道养护手段实现了从“血肉之躯”到“科技赋能”的历史性突破。

该智能航标自2025年8月在巫峡、瞿塘峡河段全面启用以来,已布设24座,使维护船艇单次作业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约3分钟,效率提升达10倍。维护效率的倍增直接带来了运营成本的显著降低,据测算,单座标位年均可节约人工、燃油及设备保养等维护成本约3万元,降本增效成果突出。

从“口衔煤油灯”到“智能遥控”,三峡航标的变迁,是长江航道养护手段从“血肉之躯”到“科技赋能”的缩影,为全国类似险要河段的航道设施维护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库区方案”。

江水奔流,舟楫穿梭。从主城航道的平安弧线,到渡船往来的民生温度,再到绝壁之畔的智能跨越,长江重庆段的交通故事,正以秩序、温情与创新,守护着这条黄金水道的生生不息,见证着新时代长江航运的崭新篇章。

编辑:张泽辉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