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海拔3500米的加查大峡谷中,凛风呼啸,空气稀薄,这里,曾被人称作“基建禁区”。如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西藏大古水电站大坝巍然屹立。从图纸规划到施工建设,大坝的每一寸坝体都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也记录着一个个世界级技术难题被攻克的非凡历程。在这场攻坚战中,长沙理工大学校友向前的名字,总与关键技术的突破紧密相连。
2007年盛夏,向前带着长沙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扎实学识,一头扎进水电工程建设一线。2018年,西藏大古水电站大坝建设拉开序幕。面对复杂多变的气候和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向前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胆魄,毅然奔赴雪域高原。

“我国的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但在超高海拔和强风、强日照、强紫外线、巨大温差等复杂气候环境下建百米级碾压混凝土大坝,在国内外都是第一次,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向前说。
为了攻克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难题,他日夜泡在工地,在施工日志里画了350多道实验曲线,将不同气候、不同时间段的碾压混凝土VC值(振动碾压值)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高海拔寒冷地区碾压混凝土VC值动态控制理念,有效提高可碾性,一举攻克层间结合难关。
挑战接踵而至。碾压混凝土表面保温保湿,成为向前需要攻关的又一难题。他从大桥桥墩施工技术中汲取灵感,自主创新复合式保温保湿技术,给大坝穿上了智能“保温铠甲”,改写了水电工程建设“无坝不裂”的历史。
“我们通过高海拔高寒地区大体积混凝土低温季节成套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突破了冬歇期不能施工的瓶颈。在2020年—2021年冬歇期,我们完成了1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从坝体取出26.2米三级配碾压混凝土芯样,打破了世界纪录,芯样还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回忆起这段经历,向前神采奕奕。
技术创新不止于此。在这片生态脆弱的高原,建设与环保需并驾齐驱。向前带领项目团队穿行于高山峡谷,深入调研分析,在国内首次实现坝式开发的大型水电工程不新增开采料场、不设弃渣场。为保护鱼类繁衍生息,向前创新采用钢管柱群和预制装配技术建造生态鱼道,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鱼道主体工程施工,为鱼类搭建了洄游的“幸福天梯”。
“在长沙理工大学读书时,老师常说水利工程是与大自然的对话。”向前回忆道,“在大古水电站大坝,我才真正听懂这句话。工程建设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找到与它和谐共处的方式。”
从湘江之畔到雅鲁藏布江峡谷,向前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化作了破解世界级难题的钥匙,让母校倡导的“知行合一”理念在世界屋脊回响。这段跨越三千公里的奋斗,见证了一名长沙理工大学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无悔誓言。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