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长理人③丨刘若元:向海攻坚 助力东方大港崛起

2025-11-13 10:11:37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胖雨珊 梁微 -标准+

东海之滨,洋山深水港如钢铁巨舰般矗立,它的崛起,离不开无数建设者的深耕细作,长沙理工大学校友刘若元便是其中一员。从2002年到2017年,刘若元连续参与洋山港一至四期工程建设,用15年时光,在波涛与海风间,书写了一段矢志攻坚的筑港故事。

2002年,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大幕初启。作为我国首例在外海将岛礁连片吹填成陆形成港区的高难度工程,建设过程充满挑战。

施工区域水深、流急、浪高,如何构筑起坚实的堤坝,是他和团队要攻克的第一个难关。“就像人站在沙滩上,海水一冲脚就会往下陷。怎么才能不陷?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刘若元解释道。

于是,他带领团队动脑筋、想办法、提建议、搞革新,结合以往施工经验,优化设计、改进工艺、调整施工参数。经过无数次摸索与试验,探索出了深水铺设软体排、翻板侧翻抛袋、溜槽抛袋等新工艺、新技术,破解了深海筑堤的世界性难题。

“在解决深水抛砂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研究出抛填作业的活动吊钩及网兜抛填袋装砂的方法,解决了工期紧、施工作业时间短的问题,还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回忆起这段经历,刘若元的语气中难掩自豪。

然而,挑战远不止于筑堤。陆域吹填工程需要大量砂源,而洋山本地砂源难以满足施工需要。刘若元大胆提出了从150公里外的长江砂源地取砂的方案。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在洋山深水港工程三期陆域形成工程中,吹填所需砂量超过6100万立方米,每天有超过200艘运砂船往来穿梭。装载量稍有误差,或是计量不准确,就会给项目带来巨大损失。”刘若元说。成本控制的难题,落在了量方这一环节上。

为提升量方工作准确率,刘若元推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制定《计量人员手册》《计量工作规章制度》等,用制度规范行为;加强对计量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重拳出击”。一套组合拳,有效堵住了管理漏洞,确保了成本可控。

回顾在洋山深水港攻坚克难的历程,刘若元总是满怀感激地提起在长沙理工大学的求学岁月:“母校不仅让我夯实了理论基础,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工程建设者,还教会了我要脚踏实地、敢为人先。这份积淀成了我工作中最大的底气,支撑着我面对挑战不退缩。”

如今,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已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025年上半年,洋山深水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1402万标箱,创下新的纪录。

“这座港口,是我们这代人的答卷。”站在洋山港观景台上,看着穿梭的集装箱卡车和远处的巨轮,刘若元的目光坚定,“未来,一定会有更多长沙理工大学学子接过接力棒,在交通强国的路上继续奔跑。”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