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口的碧波之上,深中通道如一条巨龙蜿蜒舒展。这一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大幅缩短深圳、中山、广州三地交通时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长沙理工大学校友杨润来,正是这个超级工程的建设者之一。
2018年,杨润来刚结束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任务,就投入到深中通道项目中。在伶仃洋上建设一座人工岛,并通过人工岛实现桥梁与隧道的连接,是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
在确定技术方案的日子里,他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过,白天组织技术骨干开展研究讨论,晚上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安全,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推敲,一点点疏漏都可能造成工程投用后的重大灾难。”杨润来说。

要在海底支撑起重达8万吨的暗埋段隧道,建造一个平整稳固的海底基床尤为关键。经过研究,团队决定采用绿色环保的深层水泥搅拌桩(DCM)技术,即将水泥和土体进行强制搅拌后形成竖向增强体,以提升地质承载力。这是世界上首次将DCM技术应用于外海隧道基础建造。“海床就像是水豆腐,而DCM技术就像在水豆腐上插一些筷子,让它能承载重物。”杨润来解释道。
然而,这一工艺可不像“插筷子”那样简单,海底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水泥搅拌桩在海底能否成桩?它的竖向承载能力能否均匀地发挥出来?基槽的开挖对这些插入的“筷子”是否有负面影响?一系列问题亟待验证。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那年的春节,杨润来带领团队在海上开展了一场原型载荷验证试验。那个冬天,团队在海上跨年施工,海上寒风阵阵,他们却始终坚守,反复调试、记录数据,终于打磨出可靠的技术方案。
海上现浇隧道的混凝土浇筑是建设过程中杨润来遇到的又一挑战。传统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结构因温度应力和约束应力容易出现裂缝等质量缺陷,不仅影响观感,也会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如果海水或空气中的氯离子渗入裂缝,就会锈蚀隧道墙体内的钢筋,影响结构耐久性。”杨润来说,深中通道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工程地处伶仃洋,海水腐蚀性较大,这对混凝土浇筑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于是,杨润来和团队反复调整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配比,经过近一年的试验,终于确定了最优配比和结构施工方案,让隧道浇筑质量远超设计标准,助力深中通道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项目。
这份在工程建设中攻坚克难的韧劲,离不开长沙理工大学的培养。“母校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技术的纯粹追求。”杨润来回忆道,当年课堂上,老师常对他们说,谁能解决桥头跳车问题,谁就能拿诺贝尔奖,虽略带夸张,却激励着他不断突破技术的“天花板”。
如今,深中通道上车辆川流不息,而杨润来和众多长沙理工大学的校友们一样,依然奋战在工程一线。他说:“每一项工程,都是一次自我挑战,也是对母校教育的最好回馈。”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