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长理人①丨张劲文、张怡戈:锐意革新 铸就伶仃洋“飞虹”奇迹

2025-11-13 10:11:5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胖雨珊 梁微 -标准+

10月23日,长沙理工大学校友张劲文在朋友圈写下一行字:“小伙子七岁了!”寥寥数语,却饱含深情。他口中的这个“小伙子”,正是如今横卧在伶仃洋上的钢铁长虹——港珠澳大桥。七年前的这天,这座凝聚了无数建设者心血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正式通车。

时光倒回至2004年,那时,29岁的张劲文,毅然辞去单位职务,加入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自此,开启了他与这个超级工程共同成长的十六载春秋。

2011年,随着大桥建设的推进,一道难题摆在了张劲文面前: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钢箱梁和钢塔用钢量达42.5万吨,约为60座埃菲尔铁塔的用钢量,传统的人工焊接方式,在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质量要求和紧迫的工期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如何破题?

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他的脑海:“能不能像生产汽车零件一样,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生产钢箱梁板单元?”为了证实这个想法的可行性,张劲文带领技术团队到日本的几家钢结构加工厂考察。经过深入调研,他发现,即便是制造业发达的日本,在钢箱梁制造上也未能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这恰恰是我们的机会。”回国后,他将构想细化为具体的实践方案。

“工程难题的答案不在书本里,而是在现场、在一线。这是母校教给我的道理。”张劲文回忆,在长沙理工大学攻读本科和研究生学位期间,学校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机会,这不仅让他对路桥工程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也将“重实践、尚实干”的准则,刻入了他的职业基因。

数月攻坚后,全球第一条钢箱梁板单元自动化生产线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建立起来。当机器人精准焊接出的第一批板单元下线时,数据显示:生产效率提升一倍,用工量减少50%以上,一次交验合格率达99.9%。张劲文提出的“工厂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模式,在钢箱梁板单元制造环节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不仅保证了港珠澳大桥钢结构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还推动钢箱梁制造行业创新变革,引领全球桥梁钢结构制造,为后续深中通道、常泰长江大桥等大型桥梁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同是2011年,在张劲文为港珠澳大桥的“钢铁骨骼”奔忙时,另一名校友张怡戈正面对西人工岛建设的硬仗。

“构筑岛壁是人工岛成岛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我们将120个直径22米、最高50.5米的超大型钢圆筒精准打入海底。”张怡戈回忆道,这项工艺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应用,无经验可循。那段时间,他带领着一支由十几个人组成的技术团队,每天探讨技术方案到凌晨。

2011年5月15日,随着八锤联动振沉系统轰鸣启动,首个钢圆筒稳稳嵌入海底预定位置。但张怡戈清楚,这仅仅是开始。“每一个钢圆筒都要面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天气海况,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每次操作都不容失误。”于是,他以“每一个都是第一个”的工作理念,带领团队用同样的严谨对待后续每一次钢圆筒振沉作业。凭着这份坚持,他们创下了“一月运三船”“一日振三筒”的纪录,最终提前24天完成全部钢圆筒振沉,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工程奇迹。

港珠澳大桥由桥梁、人工岛和海底隧道构成,实现海底沉管隧道与人工岛的精准对接,是张怡戈面对的另一大难题。

他带领团队几乎天天坚守在岛上,从方案编制到交底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我们经常在17米深的基坑中爬上爬下,有时候还要钻到狭小的脚手架空间里进行检查。当时正值夏季,基坑内的温度有40多摄氏度,衣服被汗水湿透又被阳光烤干,一直如此反复。”张怡戈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5月6日,首节沉管在海底与西人工岛隧道暗埋段成功对接,完成了世界瞩目的“深海初吻”。当监测数据确认对接误差小于2厘米时,张怡戈所有的汗水都化为了喜悦。

“能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我的荣幸。”张怡戈说,“母校培养我们胸怀家国、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品格,让我有了直面挑战、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勇气和底气。”

2018年9月2日,央视13套《新闻调查》栏目播出节目《伶仃洋上的两千个日夜》,讲述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艰苦创业、超越自我、不懈探索的感人故事。节目中,10余位建设骨干作为代表接受采访,其中有6位是长沙理工大学校友。据不完全统计,在港珠澳大桥这项世界级工程中,活跃着上百名长沙理工大学校友的身影。

海潮往复,大桥巍然。长沙理工大学校友用智慧与汗水,在伶仃洋上写下了关于坚守与超越的壮丽诗篇。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中,这种务实而坚韧的精神,将更加熠熠生辉。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