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路韵织锦绣 畅美青途启新程

2025-08-04 10:34:5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通讯员 王玉田 -标准+

清晨的阳光洒满青岛市崂山区青山村,蜿蜒的进村路如银链般串联起茶园、渔村与碧海。路边民宿的主人李大姐正忙着接待来自市区的游客,“这条路修好后,客人一年比一年多,俺家年收入翻了好几番!” 这条全长 2.3 公里的农村公路,不仅让“中国最美渔村”的风光走进更多人视野,更成为村民的“致富路”。

在青岛,这样的蜕变处处可见。近年来,青岛市以 “山海路韵・畅美青途” 品牌为引领,践行“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重要指示,构建起“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交通网络。截至 2024 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604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 80%,县乡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超75%,优良中等路以上比例达 93%,位居山东省前列,一幅“路景相融、业路共生”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匠心筑路 绘就诗画长廊

“一路一景一特色”是青岛农村公路建设的鲜明注脚。西海岸新区车琅路虽仅4.9公里,却像一条彩线,将琅琊台风景区、龙湾风景区两颗“珍珠”串联,沿途“依山傍水的山水画卷”让其成为网红打卡地;平度市茶山旅游路14.7公里沿线,观景台与停车区错落有致,生态涵养与旅游文化在此深度交融。

品质是公路的生命线。青岛实施“三年集中攻坚”和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累计投入超百亿元,推动农村公路从“走得了”向“走得好” 跨越。城阳区东毛家庄连村路改造后,路面拓宽至12米,路灯与绿化带相映成趣,周边农田流转率提升至 85%;胶州市朱石路串联起苹果、板栗种植基地,让沿线采摘园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2023 年,全市农村公路优良路率达 82%,群众满意度超 95 分。

生态理念更融入建设全程。莱西市29.8公里的湖滨路专设自行车道,串联千禧湖植物园,获评“最美骑行路”;全市农村公路绿化率达90%,200余公里生态景观廊道实现“四季有花、一路一景”,车行其间,如在画游。

融合共生 激活发展动能

“公路修到哪儿,产业就火到哪儿”。平度市潭王路17.5公里串联起葡萄产业园区与假睫毛产业带,这里的美妆睫毛产业占据全球 70%市场份额,年产值突破百亿元;莱西市马崔路28公里将红色教育基地与农业园区相连,“红色旅游+农产品外销”双驱动让沿线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目前,青岛依托农村公路形成32条特色产业带,培育1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物流畅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青岛构建“交邮合作”三级物流体系,西海岸新区泊里共配驿站日收件4000单,服务周边2000人次;即墨区“共享邮路 + 共配驿站”模式让27个邮政支局实现邮路公交代运,快递进村覆盖率达100%。莱西市河头店镇“邮快合作”示范店日处理快递2000件,服务170个乡村10万居民,农产品出村进城时效提升50%。

路旅融合更点燃乡村活力。城阳区毛公山旅游路1.5公里串联葡萄采摘园与景区,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即墨区柴岙路8.9公里沿线“绿岛”景观与鹤山风景区呼应,带动滨海旅游收入年增25%。全市打造15条“农村公路+自驾”精品线路,培育55处省级景区化村庄,乡村旅游年收入突破80亿元。

智防安护  守护平安坦途

科技为公路管护装上“智慧大脑”。青岛建设“智慧农村路建管养一体化平台”,接入600路视频监控,实时监测高边坡、漫水桥等重点区域。崂山区平台通过 AI 识别路面病害,自动派单处置,平均处置时长缩至4小时;胶州TOCC中心整合交通数据,实现“视频巡更+应急调度”一体化,2023年成功处置突发险情32起。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智能巡检覆盖率达70%,病害发现及时率提升80%。

安全设施筑牢出行防线。青岛累计改造危桥127座,安装护栏 1500公里,设置警示标志8000余处。莱西市在漫水桥安装水位监测设备,洪涝预警可提前30分钟响应。全市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完好率达98%,连续五年未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

应急体系守护群众安全。青岛建立“市-区-镇”三级应急体系,储备20类5000余台套应急物资,组建36支专业队伍。2023 年台风期间,通过平台调度应急车辆200余台次,抢通受阻路段37处,保障50万群众出行安全,即墨区“应急指挥+视频会商”系统1小时内完成物资调配,获山东省交通厅通报表扬。

从“交通动脉”到“发展纽带”,青岛农村公路十年蝶变,串起了绿水青山,连通了民生福祉。站在新起点,青岛正以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让“山海路韵”奏响乡村振兴更强音,为全国贡献更多“青岛方案”。


编辑:袁梓晴

责编:

审核:李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