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从爷爷家的阳台可以看到进出贵阳站的火车。爷爷指向远方,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火车,却有着莫名的亲近感。
我的爷爷彭绍彬,是共和国初期的铁路建设者,两次参与援建坦赞铁路。今日,每每看着眼前飞驰而过的列车,他总说,那时修建铁路,坚硬的石块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一担担地挑,蒸汽机车的车速最快也不超过每小时50公里。
1971年7月,爷爷被选派出国,加入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第四机队。坦赞铁路全长1860.5公里,全线工程浩大。铁路穿越坦赞部分高山、峡谷、湍流和原始森林,技术复杂。有的路基、桥梁和隧道地基土质为淤泥、流沙,还要面临毒蝎、毒蛇、毒蜂的袭击和蚂蚁、蚊虫的侵扰,施工条件异常恶劣。再加上技术和工具的短缺问题,找桩、放线、定位等作业只能使用“人海”战术。但是,包括爷爷在内的建设者没有一人后退。在他的书桌抽屉里珍藏着一枚红星奖章,那是新中国成立后,奖励给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贡献的劳动模范。
老一辈铁路建设者的精神影响了爷爷的一生,也影响着父亲和我。父亲先后参与修建三茂铁路、成西铁路、南昆铁路,见证了我国铁路发展向电气化时代迈进。1993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父亲由中铁五局三处(原铁道部第五工程局)“落段”到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原柳州铁路局)百色工务段,成为一名巡道工。那一年,我出生了。父亲背上总重量达50斤的巡道包,每天巡查14公里线路,这一干就是20个年头。
我的成长见证了祖国高铁时代的来临,作为守护南昆线的一名信号工,工作7年,爷爷和父亲时刻叮嘱工作要担当尽责,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我带着他们的希望用心用情做好每一次作业,为铁路安全运行贡献力量。
编辑:翟慧
审核: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