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沿着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一路向前,坦荡无垠的万亩湿地上,萋萋芳草、野花摇曳,满山的牛羊正悠然觅食,远处披着羊毛毡的牧羊少年在横吹竹笛,慢时光里的诗意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追寻“诗和远方”。
不仅在大山包镇,在云南,每个县、每个村都有寄托浓浓乡愁的“诗和远方”,处处上演着新时代“交通+”的乡村振兴故事。“云南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7.9万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日前,在出席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等主办的2023年“行在乡村游在路上”活动时,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马德芳介绍,通过交通与经济社会、美丽生态深度融合,昭通形成了“绿美交通+”的发展新模式,让绿美交通建设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游客留下来 收益多起来
道路通,百业兴。这句话,对镇雄县芒部镇58岁的龚昌富来说,感触尤为深刻。
“以前交通不方便,家里生火的炭都要靠人力背回,更别提种的西瓜、草莓往外边卖了,不烂在地里已是万幸。”而如今,年近六旬的龚昌富已经成为民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还经营着一家农家乐。
变化,始于交通。
“2017年村里的路修通了以后,自驾游的旅客一下子多了起来,前两天我还接待过四川来的客人。一年下来,农家乐的毛收入至少有一百五六十万。”谈及家乡的交通发展、自家生活的变化,龚昌富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一条条高速公路穿山越岭,一段段硬化路通村入组……作为云南人口第一大县,近年来镇雄县聚力建设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体系,成贵高铁38.9公里建成通车,镇雄到成都2小时、到贵阳1小时;昭泸、镇赫等5条高速公路152.6公里建成通车,打通了镇雄融入成渝经济圈、滇中新区、长三角经济圈的快捷通道;全县5375个村(居)民小组均通公路,打通了乡村振兴“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通道。
交通,让村庄的触角不断延伸。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威信县水田镇的崖上石寨——一个坐落于巍峨山崖之上、奔腾赤水河畔的石头民居。
“当地村民之所以用石头建房,就是因为当年交通不便,只能就地取材,村民出山也只能通过一条紧邻峭壁的羊肠小道。”回忆起当年出山的险峻,水田镇镇长桂世芬十分感慨。
近年来,在政府的帮扶及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一条崭新的公路铺设开来。大山的桎梏破除,从县城到崖上石寨的车程仅需1小时左右。2022年,水田镇实施崖上石寨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让石寨火起来、游客留下来、收益多起来。
现在的崖上石寨,一条条石板路四通八达、平整有致,或与田梗相连,或与远道相通,连着家家户户,更连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拿出了一间老房子来做民宿,另一间老房子做咖啡厅,以后,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收入了。”望着远处的青山绿水,村民郑祖忠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五道并行 联通世界
从昭通市出发,途经银昆高速公路、247国道,一路向北,会抵达一座“交通复兴的古镇”——盐津县豆沙镇。顺着豆沙关五尺道拾阶而下,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和水麻高速公路并驾齐驱,古今五道并行,一眼看尽中国三千年交通发展进程。
“如今,不仅国省道拓宽了,高速公路也通车了,现在到昭通只需要1个半小时。”盐津县委书记杨仕翰介绍,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来豆沙镇观光的游客接近10万人次。“2026年渝昆高铁通车后,盐津将是其中一站,必将为盐津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杨仕翰期待满满。
除了传承千年的交通文化,在昭通,如何通过“交通+”推进红色文化传播,也是当地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夜幕降临,走进扎西老街,一盏盏独具特色的红灯笼悬挂于街道两旁的屋檐下,街壁上红军长征的老照片再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慕名而至的游客缓缓前行,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感受那段艰苦卓绝又热血激昂的红色岁月。
作为云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近年来威信县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目前全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616公里。“扎西会议”红色研学自驾游路线主要覆盖扎西镇、双河乡、水田镇3个乡镇紧密串联起79处长征革命遗址遗迹,让更多人在红色旅途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寓教于乐中汲取奋进力量。
从“连峰际天,飞鸟不通”“说话听得见,走路转一天”,到“五道并行,联通世界”,交通为这座宝藏城市带来的远不止于此。下一步,昭通市将依托专业平台公司,继续深入推进“交通+旅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区、红色文化体验区、康养休闲度假区,建成面向滇川黔渝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