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坐得上、坐得起、坐得好

平价路线激活内蒙古支线航空

2024-09-12 14:08:3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岳凌寒 通讯员 王彩军 -标准+

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热烈地讨论着接下来的大草原之旅,戴着“小红帽”的叔叔阿姨们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记者一走进准备飞往锡林浩特的CRJ-900飞机客舱,快乐的氛围扑面而来。这架设计载客90人的小飞机上,已是座无虚席。

刚刚过去的暑运繁忙季,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每天起降近150架次航班。2023年,全国民航干支联通率为20.5%,内蒙古为100%(除包头、乌兰察布机场外);全国支支联通率为0.6%,内蒙古为38.9%;今年7月,自治区内支线机场日均客运航班近38架次。

在网购“不包邮”、经济欠发达的内蒙古,支线航空为何能够异军突起,走到了全国的前列?记者带着疑问和好奇,进行了实地探访。

“模拟航空公司”将支线运力锁定在本地市场

锡林浩特机场候机楼中进出的人群络绎不绝,虽然很多设施已显陈旧,但感觉一切资源都被利用到了极致。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小机场”,却承担着每年超百万人次旅客的安全出行。

内蒙古把航空做到了“平民化”。“让百姓坐得上、坐得起、坐得好飞机”,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内蒙古机场集团)将此作为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重要方式。

“以前出远门主要靠汽车和火车,有些人得了病去呼和浩特看,路上动辄十几个小时,有时候把治病都耽误了。”来自锡林浩特的高先生说。

《2024中国支线城市航空通达性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支线城市日均航班频次不足1班的城市数占比为69%。作为内蒙古机场的代表,锡林浩特机场也曾有过这样的阶段:2003年,锡林浩特机场只有飞往北京和呼和浩特的2条航线,全年保障运输起降航班只有374架次,淡季时甚至出现平均每日航班起降不足1班的运行困境。

实际上,百姓有航空出行的需求,但相对高昂的票价和“难以选择”的班次让人们对坐飞机出行望而却步。“不是没有市场,是供给端出了问题。”内蒙古机场集团董事长陈建军表示。

锡林浩特航空市场举步维艰的困境亦是那个时代内蒙古民航的一个缩影。地区经济欠发达、运量偏小、客源市场不稳定,大多航空公司不愿把运力投放到内蒙古。这也是今天很多地区支线航空面临的发展困境。

如何破局?内蒙古机场集团的选择是“自己飞,自己承担风险”。2006年,“模拟航空公司”在内蒙古横空出世。

这种不注册实体、不购买飞机的运作方式,以承包飞行小时的形式引进运力,自己编排航班计划并负责座控销售,从而将支线运力锁定在内蒙古市场,打破了制约支线机场发展的运力“瓶颈”。

2007年,经过一年的“模拟航空公司”尝试,锡林浩特机场完成运输起降1161架次,旅客吞吐量也首次突破5万人次;全集团则在2008年全年共运营航线99条,完成旅客吞吐量近385万人次,实现历史性突破。

“作为机场,我们需要做一个拓荒者,让航空公司看到我们市场的潜力。”锡林浩特机场党委书记孙艳东说,去年锡林浩特机场累计保障运输起降航班14565架次,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超100万人次。“现在去呼和浩特的航班班次选择多多了,有急事随时能出发,1个多小时就到,再也不会耽误重要的事了。”乘客高先生感叹道。

“‘模拟航空公司’的运作模式依旧适用于今天支线航空的发展。”陈建军说,但“模拟航空公司”只是运力拓荒阶段不得已采取的手段,最终还是要让它回归市场。

“支支通”亲民票价让更多人坐得起

锡林浩特飞往乌兰浩特的航班上基本满座,放眼望去,看到的满是老乡们朴实面庞上洋溢着的笑容。

作为内蒙古首条“支支通”航线,呼和浩特—锡林浩特—乌兰浩特航线于2021年9月16日正式开通。在此之前,锡林浩特人想去乌兰浩特,需要先飞到呼和浩特,然后再转机去往乌兰浩特,出现了费时又费钱的“折返飞”现象。

“以前去乌兰浩特看孙子可费劲儿了,坐飞机要转来转去,在路上就会花掉一天的时间,两程加一起的票价还不便宜,我宁愿选择坐9个小时的火车。”家住锡林浩特的退休工人王先生说,“锡林浩特—乌兰浩特航线开通后方便多了,在天上飞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而且200元左右的票价非常划算,基本每天都有航班,哪天想孩子了哪天都能去!”

除锡林浩特—乌兰浩特航线外,内蒙古境内许多支支航线航班票价都十分亲民。乌海至锡林浩特机票价格仅为百元(不含机建燃油费),扎兰屯到海拉尔的机票票价更是低到了五六十元(不含机建燃油费)。

据统计,有近一半的旅客对机票价格高度敏感。锡林浩特—乌兰浩特航线的首乘旅客占总旅客数的30%,此航线航班的平均复购旅客占比达70%。可以说,“支支通”的亲民票价让更多百姓坐得起飞机,并改变了他们的出行习惯。

低票价离不开一定的航空补贴,而如何更好发挥补贴效能,需要科学谋划。为了不浪费航空补贴,机场以“业内专家”身份与政府通力合作十分必要。

“我们会协助政府评估每一条航线的人均补贴和人均乘机比,还有航线运营的资金、政府资金使用效率,考虑怎么能把补贴用在刀刃上。”锡林浩特机场总经理李敦敬说,“作为国有企业,我们要协助政府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果。”

自2003年内蒙古机场集团成立至今,内蒙古支线运量从34万人次增至1177万人次,以19.4%的速度增长了20年。截至2023年,内蒙古机场集团共运营47条“支支通”航线,实现了自治区内盟市全覆盖,并用其亲民的票价,赢得了72.7%的平均客座率,自治区东部机场间“折返飞”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不绕远,省时、省力、还省钱”,成为旅客们的普遍评价。“给我最真实的感受就是便宜了、方便了。”做特产生意、常年往返于自治区内各盟市间的李先生说。

内控成本外优服务,吸引更多“回头客”

“听说他们把我的行李箱还擦了,第一次见到机场有这样的服务,简直太贴心了!”到巴彦淖尔天吉泰机场(简称巴彦淖尔机场)探亲的郑女士,取行李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红色行李箱干净了许多。

巴彦淖尔机场内,工作人员正拿着一块用消毒水泡过的毛巾擦着行李箱。这是巴彦淖尔机场推出的“乐享旅途,箱伴有你”服务,在雨雪、风沙天气,擦拭掉旅客行李上的泥点和灰尘,让旅客不再“风尘仆仆”。人性化服务让旅客心情愉悦的背后,是内蒙古机场集团从经营型向管理服务型的体制改革。

“想要更好地为旅客服务,仅靠抓服务是不够的,破解之法要从发展中去找、从管理中去找。”陈建军说。

内蒙古机场集团旗下干、支线机场大胆尝试,对部分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安全关联度低、市场竞争充分的航空保障业务进行市场化、专业化探索。“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目前我们好几家机场的值机、行李查询、旅客服务等岗位都已经交由外包公司进行保障。”陈建军表示,截至今年8月,内蒙古机场集团13家成员企业的32个保障性业务落地实施。

赤峰玉龙机场(简称赤峰机场)值机服务部的合作商则升级了针对无陪儿童的乘机服务。从接到无陪儿童开始,工作人员会随时拍视频、照片发给家长报平安。此外,外包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管理,让赤峰机场的旅客值机时间缩减了20%。

服务品质上来了,成本还有所降低。“外包服务费较原有人工成本支出下降了近40%。”赤峰机场总经理胡旭明说。

管理转型后,赤峰机场收到了上百封旅客表扬信。记者随机抽出一封表扬信,“旅客潘先生”表示:“现在机场服务这么好,每次坐飞机出行都很舒心。”

此外,针对老年旅客、残疾人旅客、孕妇等特殊客群,赤峰机场先后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服务产品,通过“三优三伴”“全流程可视化”等服务举措,让旅客出行舒心,让老人、儿童家属放心,管理转型做到了让服务围绕旅客精准展开。


编辑:岳凌寒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