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实践队赴青海探寻“两路”精神

2025-08-12 16:28:33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和燕 孙钰 -标准+

“格尔木是一座因青藏公路而崛起的城市。提起它,就不得不说到慕生忠将军……”7月18日,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将军楼公园里,一堂关于“两路”精神的思政微课正在录制。

7月,长安大学赴青海“弘扬‘两路’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实践队从陕西省西安市出发,跨越一千多公里来到青海省,开展了为期7天的调研实践,探寻青藏公路一“脉”通四方的发展密码和“两路”精神的基因传承。

追溯“两路”源头 讲好“两路”精神故事

青藏公路始于青海省西宁市,越高原、跨江湖,一路向西,穿越茫茫冻土,盘踞于青藏高原之上,成为进藏的交通要道。实践队员们首站来到西宁市,追溯青藏公路的源头,了解“两路”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实践队先后参观了青藏公路零公里起点、青海省博物馆、青海藏文化博物院、格尔木将军楼公园等与“两路”精神相关的坐标。在这里,一把把发红生锈的简陋工具、一个个在雪域高原奋战的身姿、一件件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作品……在实践队员们眼前呈现,让他们近距离接触了在雪域高原书写的波澜壮阔的筑路史。

青藏公路零公里起点与青藏公路文化体验馆是为纪念青藏公路通车70周年建设的重要地标。70年前,筑路大军在“生命禁区”以血肉之躯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用简陋工具在世界屋脊上凿出了一条希望之路,为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践队通过参观“两路”精神和“青藏公路70载历程”文化墙,全面了解了青藏公路70余年的风雨历程,深切体悟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

藏族的唐卡、彩陶,土族的盘绣,撒拉族的刺绣……70年前因青藏高原天堑般的阻隔,这些传统民族工艺和产品隐匿在高原之中。随着青藏公路正式通车,高原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它们终于得以走出雪域高原、走向世界各地。在青海省博物馆与藏文化博物院,实践队员们看到了多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也深刻感受到,正是各族人民的团结互助,才造就了如今繁荣的青海。

格尔木是一座学习“两路”精神绕不开的地标。走进格尔木将军楼公园,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天路纪念塔和筑路大军艰苦开路的群雕“筑路忠魂”。在青藏公路纪念馆聆听了“青藏公路之父”、格尔木城市奠基人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用7个月零4天开辟格尔木至拉萨段“天路”的故事后,实践队员们感于慕生忠将军修建青藏公路的决心和坚韧品格,以及筑路大军服务人民、敢于牺牲的精神,就地录制了“两路”精神思政微课。

在录制思政微课的过程中,实践队员罗仁馨提到,长安大学的校史馆还记录着另一位西北“开路先行官”的故事,他就是著名革命家、教育家、长安大学首任校长霍维德。彼时,霍维德深入一线,与工人同吃同住,当公路因流沙受阻时,他脱下军装,和民工一起用芦苇秆扎成沙障;当兰州铁桥被洪水冲毁时,霍维德卷起裤腿跳进河中,与工人共扛钢梁。在他的带领下,西北地区公路通车里程和客货运输量大幅增长。这位与慕生忠将军同期投身西北建设的先行者,不仅见证了青藏公路的诞生,更为西北边疆的崛起铺就了坚实根基。

从慕生忠在昆仑山口插下第一面红旗,到霍维德在黄河畔架起第一座钢桥,他们的血脉里奔涌着共同的基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这就是刻在雪域丰碑上的“两路”精神,它如同生生不息的火种,指引着交通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探索青海交通建设 感悟一“脉”通四方的发展力量

1950年1月,青海省勉强通车的公路仅472公里,交通建设可谓是一穷二白。而在70余年后的今天,青海省公路网络已基本成型,高速公路市州全覆盖、二级公路县县通,真正实现了外联内通。

在与青海省交通厅的座谈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省公路里程已达到9.12万公里,路网密度达12.64公里每平方公里,打通了省级高速通道6处,高速公路里程达5153公里;西宁、海东、海西、海北均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全省45个县全部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农村公路通达里程6.89万公里。青海省交通运输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再到保障引领的重大跨越。

新时代的“路”,既要跑得了车轮,更要流得动数据;既要串起城乡烟火,更要连起万家民心。走进青海省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智慧交通指挥大厅,一个个数字大屏跃然眼前,向实践队员们展现着青海省高速公路的实时数据,勾勒出“高原天路”的现代化运维图景。而在更广阔的天地间,7月的青海湖畔,油菜花织就金色海洋;青甘大环线上,车流如织、游人接踵;格尔木城里,民宿、饭店循着路的脉络一家家红火起来……青海大地上的每一处蝶变,都与交通发展同频共振,生长出无限生机。

在这片多民族共生的土地上,交通发展展现出了其独特性。在青海省“照我回家”农村公路亮化工程中,交通建设不仅要考虑民族和宗教特色,在颜色和图案选择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还会主动在国道附近设置特产销售展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在建设改造的过程中我们会提前沟通,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青海省公路局高级工程师张志伟说。

“这是共玉公路的鄂拉山隧道模型,隧道上方的光伏板是基于生态理念研发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吸热来缓解冻土融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太阳能发电为隧道提供照明和通风。”在青海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展厅,负责人向实践队员们讲解道。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公路建设中把生态保护做到了极致。一方面遵循“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原则,另一方面“边修路边恢复”,这才有了今天的一条条“生态路”。

对话长大交通人 传承弘扬新时代“两路”精神

新时代“两路”精神的传承离不开青海省交通人一线奋战的故事。调研中,实践队员们发现了一批批长大人的身影,他们始终秉承着长大精神,以“缺氧不缺精神”的品质坚守在雪域高原上。

在青藏公路G109线格尔木至那曲段提质改造工程青海段项目指挥部,实践队员们与长安大学1999级校友、青海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海龙展开对话。在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随着青藏公路交通量的持续增加,同时受全球气温上升的影响,冻土退化加剧,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显著,青藏公路的通行能力不断下降。今年6月,青藏公路G109线格尔木至那曲段提质改造交通组织方案发布,余海龙担任该项目的指挥长。

“这是我参与的第11个项目、主持的第3个项目。因为青藏地区高海拔的特点,很多智能化设备都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更多的还是要靠人工和机械操作来实现。”余海龙坦言,“做公路建设确实很苦很累,尤其是高海拔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但每当走在自己参建和主持建设的道路上,内心的获得感和满足感都是其他人无法感受的。”

选择长安大学、选择公路交通行业,对余海龙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在长安大学的求学经历,培养了我作为公路人的决心和勇气,让我能一直坚守本心、践行使命,把修好每条路、服务好社会、服务好群众的理念贯穿于事业发展中。”余海龙说。

长安大学2009级毕业生马英全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省护路一线,在某天巡路回到驻地后,他和同事们发现驻地的厨房里有一只棕熊,而这只棕熊已经把冰箱打开翻了一遍。长期高反缺氧导致的失眠疲劳和不时遭受的动物侵袭,偶尔也会让他打退堂鼓。但每当看到驻地墙上“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口号,想到年纪轻轻已经头发花白,却依然坚守的段长,他无法说出放弃二字。

“如果没有信念,那一定是无法在这种极端条件下长时间工作的。支撑我们的,一方面是作为长大学子的理想抱负和责任担当,另一方面是一代代长大人在青海省交通行业的身影,让我们坚定了精神传承的决心。”长安大学2007级校友、青海省公路局高级工程师张志伟说。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交通人,我们会自觉将‘两路’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克服高海拔,缺氧不缺精神,为青海省的交通建设作贡献。”长安大学2006级校友、青海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建设管理部副部长马渊说。

“两路”精神在筚路蓝缕的筑路实践中孕育而成,在日复一日的养护工作中传承发扬。70多年前,筑路大军在高原上树立起永不褪色的丰碑,如今,驻扎在高海拔地区的青海公路交通人接续守护,“两路”精神跨越时空,在传承中历久弥新,愈发闪亮。

离开青海的这天,格尔木有些寒风刺骨,而实践队员们却更加坚定了扛起青年担当的决心。实践队队员王西妍说:“我深刻感受到长安大学校友在青海省交通建设中倾注的力量,我们青年一辈将以此为榜样,将这份坚守与担当融入奋斗之中,让‘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续写更加动人的篇章。”

本文图片由 长安大学 提供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