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机场多措并举织密FOD安全防护网

2025-08-15 13:55:3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通讯员 方明杨 唐洁蓉 -标准+

一枚不起眼的螺丝钉、一个被丢弃的塑料袋,若出现在机场飞行区内,可能威胁航空器安全。这些被称为 FOD(Foreign Object Debris)的外来物,特指机场飞行区内可能损伤航空器或危害运行安全的物体,如金属零件、碎石块、塑料制品等,是航空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筑牢FOD安全防线,民航局印发《运输机场外来物防范管理办法》,2025年年初,又专门印发《关于下发全面加强外来物防范九条工作措施的通知》。合肥机场以此为遵循,梳理优化全流程管控体系,实施分区域精准防控,深化外来物溯源治理,不断提升技防能力,为旅客出行安全和民航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屏障。

构建全流程管控体系 凝聚协同防控合力

合肥机场将外来物防范纳入系统性管理框架,制定《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外来物防范管理方案》,成立外来物防范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统筹全局,建立 “发现移除 — 信息分析 — 评估提升” 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并联合合肥机场机坪运行委员会协同治理,开展 “标准、程序、操作” 三统一巡查,明确各成员单位责任边界,形成 “人人有责、齐抓共管” 的联防联控格局。为实现精准防控,机场每季度编制外来物信息分析报告,每半年开展防范管理工作评估,用数据支撑决策优化。同时,通过对机坪作业人员开展常态化培训、在工作区域投放警示标语等方式,让 “主动清障” 成为全员自觉,将防范意识融入责任员工日常操作的每一个细节。

分区域精准施策 筑牢重点领域安全防线

跑道、滑行道、机坪作为外来物防范的核心区域,风险特点各有侧重。合肥机场针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防控策略,确保防范措施精准落地。

跑滑区域作为航空器起降的 “生命线”,采取 “高频巡查 + 精细养护” 双重保障:每日开航前进行 1 次全面检查,运行期间动态检查不少于 3 次,每月开展 1 次全范围徒步排查;道面清扫每月不少于3次,遇雨雪、大风等特殊天气随时加密频次,以 “毫米级” 标准守护航班起降安全。机坪区域推行全域清扫模式:每日开航前对道面进行全面排查,对地锚沟等卫生死角开展专项清理;在严格落实机位巡查清扫的基础上,将保洁范围延伸至机坪周边服务车道、土面区,从源头切断周边区域对机坪的污染链条。

深化精准溯源治理 从源头遏制外来物产生

统计显示,机场常见外来物多为螺丝、拉链头、小石块、行李箱轮子等。合肥机场通过精准分析锁定源头——主要来自行李货物装卸遗落、设备配件遗留、道面损坏剥落等,并针对性制定治理方案:强化行李装卸环节管控,要求作业完成后必须“先清场、再撤离”,杜绝物品遗留;严格飞行区车辆准入管理,禁止老旧、状况较差的保障车辆进入航空器活动区,防范零部件松动掉落风险;规范维修作业流程,要求工作人员妥善保管工具、零配件、工作单等物品,严防遗落;对货运机坪大尺寸包装袋启用全封闭式拖斗车运输,最大限度减少货物遗落隐患。

引入道面管理系统 提升技防能力水平

飞机频繁起降,难免出现飞行区道面病害。2024年,合肥机场投入40余万元,与上海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搭建合肥机场飞行区道面管理系统,2025年初正式启用。该系统通过平台和移动端配合,借助互联网、空间定位等技术,可实现道面日常巡检维修过程数据采集、闭环管理及多层次信息协同,并通过GIS地图进行可视化分析。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发现并记录道面病害57处。通过分析病害位置和病害严重程度,明确了道面巡查的重点区域,同时对比同一病害不同时间段的图片,准确掌握了道面病害的演变进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方案提供了决策依据。

政善治则事善能。从道面巡查的 “毫米级” 精细,到外来物治理的 “精准化” 溯源,再到人防技防的 “体系化” 推进,合肥机场正以更严标准、更实举措织密外来物防范安全网。下一步,合肥机场将持续深化联防联治机制,推动防范工作向常态化、精细化延伸,以扎实行动为航空安全保驾护航

编辑:刘玢妤

责编:晓飞

审核: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