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减摇率背后的技术攻坚

2025-08-28 10:51:0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邱将杰 -标准+

今年盛夏,作为南通大学“陀航者”中小型船舶智能减摇装置研发实践团队的一员,我在船舶波浪实验室里度过了整个暑期。

“在实验室里误差是1毫米,在实船上误差就会放大成20厘米。船上人员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指导老师李洪亮的这句话,始终回响在我们每个团队成员的耳边。

开始实验前,我们通过无限联动控制器调节鼓浪器的造浪频率与速度,模拟不同海况下波浪的波高、波长与周期,调试两周后,终于让造浪系统稳定工作。模拟实验中,我们经过30余次测试,最终选定在船模重心正上方放置传感器,将船模的横摇角度数据误差控制在±0.2度以内。

实验平台搭建完成后,我们进行了多组对比实验,验证陀螺仪稳定器的实际效果。当2赫兹频率的波浪撞向船模,监测屏上的横摇角度瞬间飙升至12度,我按下陀螺仪启动键,船身像被无形的手托住,摇摆幅度降至3度以下。75%减摇率的背后,是我们调试了37次的算法在支撑。

实验室的突破只是起点,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带着实验数据走进了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东方船艇靖江制造基地。

初到基地,工程师周红飞就带我们钻进了总装车间。热浪裹着铁锈味扑面而来,他指着货轮侧舷钢板的焊缝说:“实船装配时,这里超差1厘米,整套系统都得返工。”

在满是整船模型的技术陈列室中,一套小巧的减摇装置格外亮眼,周工抚摸着模型说:“知道为什么船厂抢着要这个吗?去年有艘豪华游艇靠泊时摇晃太厉害,接到了大批游客投诉。你们只有把实验室成果带进造船厂,才是真正为船舶业做实事。”该企业的销售数据显示,近3年,船舶减摇装置在订单中的占比从15%升至42%。

从实验室到造船车间,这个暑期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是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还在试着解答“如何让人类更安全地征服海洋”这道课题。返程路上,我摸着背包里被汗水浸皱的实验记录本,感觉它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分量。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