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材料扎根4300米高原冻土

2025-08-28 10:51:0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雷若晨 -标准+

夏日的青藏高原,天幕低垂,云朵仿佛触手可及。作为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冰峰筑路”青藏高原交通发展观察团成员,我经历了一场奔赴前沿科研试验场的淬炼。

这次社会实践的重头戏在海拔4300多米的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研究观测基地展开。虽然此前我们已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多次模拟高原环境、调试沥青配方,但当真正踏上青藏高原国道214线时,我们才体会到“极端环境”的含义——路面起伏、裂缝、冻融、紫外线、温差……这些在文献中反复出现的术语,真实呈现在我眼前。

我所参与研究的是一种针对极寒温差与复杂冻土环境设计的高性能沥青材料,我们称它为“黑色铠甲”。它不仅要能承受正负数十度的昼夜温差,还要能抵抗强紫外线的长期照射,更要能应对季节性冻土反复冻融带来的结构性破坏。在实验室里,我们通过聚合物改性、温域调节添加剂等方法,试图拓宽其适用温度区间、增强其抗老化性能,但这一切都必须在青藏高原真实环境中接受检验。

我们带着200多块凝结着数月心血的样品来到试验场,未来3至5年,这些试件将长期暴露在这里,实时传回温度形变、裂纹发展、老化程度等数据。缺氧让我们的动作变得迟缓而沉重,但每每弯腰放下一块柱状沥青试件,我都忍不住想象它将来成为某段高原公路路面的样子。

“这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现场的关键一步。没有经过高原的验证,再漂亮的论文数据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所做的,就是让新材料真正扎根冻土,跨越理论与应用之间那条看不见的鸿沟。”指导老师葛冬冬说。

离开之际,我再次回头望了一眼这片试验场,我们的“黑色铠甲”将留在这里,面对冰霜、烈日与疾风的考验。而我和团队成员将带着更加清晰的科研目标与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深耕沥青材料技术前沿,为破解高原冻土筑路难题注入力量。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