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钢轨蒸腾着热浪,也拨动着交通强国的强音。今夏,我作为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同路同行”社会实践团的一员,深入长三角十余个核心城市,开展“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调研,践行“思行合一”的青春誓言。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我们见到了立体架构编织的轨道交通网络蓝图。不久的将来,7条轨道线路将在此交汇,“垂直分层、水平联动”的设计,将让不同层级轨道系统在空间上深度融合,旅客无需长距离行走,就能完成国家铁路、市域铁路、地铁与机场捷运之间的便捷换乘。
江苏省昆山市,苏州、上海地铁11号线花桥站见证了国内两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首次相连。站长称这是“一套系统、两套基因”:“上海用‘Metro大都会’App,苏州用‘苏e行’App,但乘客只需一次扫码,系统就能自动结算。”换乘通道中,一群参加夏令营的孩子欢笑着跑向上海方向,上海的居民们提着昆山特产慢悠悠返程,这流动的日常,正是轨道交通赋予双城生活的底气。
在宁波站,地铁出站口旁显眼的“宁波城铁”标识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这条以既有线路改造的城际铁路,将萧甬铁路闲置运力转化为跨市通勤动脉。147公里的轨道上,杭绍甬三城的边界正被20元票价悄然抹平。
当我随团队踏入合肥南站到达层,引导指示牌如同灯塔般矗立在出站口,曾经蜿蜒的二次安检长队消失了,3分钟就能从高铁出站口到达地铁闸机。400米长的直达换乘通道,日均服务超60%的换乘客流,那些曾因重复排队皱紧的眉头,如今已舒展成奔向站台的生风步履。种种改变,是交通运输领域技术赋能的成果,也是制度破壁与普惠设计的共鸣。
道钉虽小,能稳钢轨;青春虽短,可书华章。作为同济交通人,此行让我彻悟“思行合一”的千钧之力。我们带着理论走进站台,携着数据返回课堂,更将怀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使命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