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发展不再是“摊大饼”式扩张,而是深挖存量资源,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让城市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其中包括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笔者认为,应因地制宜发展城市多元化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不断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和水平,保障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更好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以人为本 着力提升服务品质
城市内涵式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准则,把满足人民需求作为根本目标,这与人民交通为人民的行业宗旨高度契合。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服务的普惠性、精准性、舒适性有了更高期待。
因此,城市公共交通规划需充分考量不同群体出行特征,强化无障碍设施规划布局,完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切实保障特殊群体与农村地区居民的出行权。在建设过程,更注重工程质量与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在运营阶段,持续优化运输组织,提升换乘衔接效率,丰富服务供给类型,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同时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畅通意见反馈渠道,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持续改进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盘活存量 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就是要通过盘活存量实现空间优化与功能提升,进而以集约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庞大,存在利用率低、功能单一、维护滞后等问题,存量挖潜空间十分广阔。
因此,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应构建全周期存量优化体系,对既有设施开展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改扩建与功能升级,着力提升重要通道通行能力。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多功能利用,探索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开发模式,拓展“交通+旅游”“交通+物流”等复合功能,进一步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科学管控新增项目规模,将存量设施利用率、综合效益纳入项目审批考量范围,避免过度建设,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的转变。
创新驱动 推动发展方式变革
城市内涵提升式发展强调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当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活,城市潜在生产力也将有效释放。当前,城市公共交通面临运输效率不高、绿色转型压力较大、智慧化水平有待提升等挑战,需以创新为引领,推动发展方式变革。
在技术层面,城市公共交通应聚焦自动驾驶、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运输装备智能绿色转型。在模式层面,优化运输组织流程,促进不同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升综合运输效能。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完善新业态监管规则,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以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
系统治理 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城市交通通过精细化、智慧化、协同化治理提升运行效能的实践,为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当前,城市公共交通构成复杂,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多个区域、众多主体,面临跨部门协同不足、数据壁垒明显、监管能力滞后等问题,急需提升系统治理能力。
一方面,城市公共交通应树立系统思维,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联动,打破行业与区域壁垒,形成治理合力。推进智慧治理,建设一体化交通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高效调度,提升决策科学性与管理精准性。
另一方面,应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绿色低碳 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在绿色低碳转型、安全韧性建设方面的经验,对城市公共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城市公共交通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同时面对极端天气频发、设施老化等问题,安全运营压力持续增加。
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应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车辆,优化运输结构,降低单位运输能耗与碳排放。同时,强化安全韧性建设,建立健全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应急处置体系,提升应对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设施全生命周期养护,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保障交通网络稳定运行,推动交通运输可持续、安全可靠发展。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