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实践守护“国宝”红树林 中交广航局“种养耦合”模式点绿成金

2025-11-27 19:36:09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旭雅 通讯员 李田邦 杨浩 -标准+

近日,全国首个大规模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修复项目“湛江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位于广东湛江麻章区金牛岛周边海域7个区块的红树林种植任务已全面完成,其余11个区块的种植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地处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素有“海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盛誉。红树林的生态意义关乎全局、利在长远。它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天然碳库”,守护海岸安全的“坚固长城”,滋养生命的“海洋绿洲”。

2024年9月以来,中交广航局建设者将红树林修复作为响应“海洋强国”“生态文明”战略的生动实践,以全国首个大规模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修复项目为抓手,总规划种植红树林546公顷,同步实施3.02千米海堤生态化改造,为湛江“红树林之城”建设筑牢根基。

项目副经理王玉生介绍道:“种养耦合模式即以红树林种植为核心、生态养殖为补充、系统循环为支撑,在红树林湿地周边划定生态养殖区域,选择弹涂鱼、青蟹、对虾等与红树林生态兼容的品种,形成‘林护渔、渔养林’的良性循环。”在“种养耦合”的生态中,红树林为养殖生物提供天然栖息庇护所和充足饵料,净化养殖水体,减少病害发生;而养殖活动产生的有机废弃物经微生物分解后,为红树林生长提供天然肥料,同时通过合理调控养殖密度,避免生态过载,实现“一亩海域、双重收益”的生态经济双赢。

“为破解生态修复难题,项目团队以科技创新赋能‘种养耦合’,构建四大核心技术体系。一是智能种养动态优化,使用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和智能监控系统,随时掌握水温、盐度等生态情况和施工进度。二是双层固土稳定滩面,用创新松木桩技术固定土壤,配上潮位感应的灌溉系统,灌溉效率提高70%,红树幼苗更容易存活。三是培育抗逆苗木立体防护,通过断根让苗木更抗折腾,引入弹涂鱼控制藻类,既护好红树林,又提升养殖质量。四是全周期零废弃循环,用动态补植技术,把死植株粉碎当肥料回填,养殖尾水经红树林净化再利用。”项目负责人王昊介绍。

此外,在项目546公顷的广阔修复区域中,由于远岸区域难以涉足,传统人工作业效率堪忧。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无人机投苗模式,精准投放甄选后的白骨壤、红海榄、桐花树等本地树苗,高效打通滩涂投苗的“最后一公里”,破解了远岸作业的核心难题。

根据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0年印发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到2025年,“十四五”期全国营造和修复红树林行动目标的面积为18800公顷。据介绍,中交广航局“十四五”期间参与设计营造修复红树林面积达4624公顷,近乎占了任务目标的四分之一。

编辑:李旭雅

责编:李旭雅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