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际通勤效率 加速构建宜居城市

2025-08-29 14:15:3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林雄斌 仇溢馨 -标准+

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有力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出行需求。

8月22日,交通运输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2025年第六次集体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这一主线,以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服务保障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随着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不断深入,实施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提升工程,推进综合通勤廊道建设,完善交通枢纽换乘换装设施布局,成为破解当前城际通勤时间成本高、换乘衔接难、区域协同弱的重要措施。

城际通勤效率

关系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都市圈的本质是跨越行政边界的功能一体化,是由职住、通勤关系形成的统一就业市场,具有通勤联系紧密、职住关系总体均衡的特征,是核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功能关联、空间互动、要素流动的区域共同体。现代化都市圈发展突破了单个城市行政区划范围,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城际通勤需求成为都市圈要素及功能联系的重要空间表现。

综合通勤廊道是都市圈中长距离快速出行的主通道,整合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城际客运、高速公路、快速公交等多种交通模式,其发展水平显著影响城际通勤效率与都市圈发展活力。城际交通发展作为衡量都市圈一体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重塑都市圈空间形态、激活经济动能、提升民生福祉和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培育发展“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现代化都市圈框架下,把握好“循环畅通”“联动融合”“系统治理”三个核心要求,探索都市圈通勤效率提升路径,推动城际通勤廊道整合、枢纽升级、体制创新,对于提升都市圈竞争力、稳定性与可持续,更好支撑保障建设人民满意的舒适便利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加强廊道整合

枢纽升级机制创新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百度地图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比重为12%,超800万人单程通勤距离大于25公里。与2019年相比,45座主要城市中的41座城市通勤空间半径都有所增加,但每年新增的轨道里程未能有效提高覆盖通勤比重。例如,截至2023年年底,以轨道交通为例,42座地铁运营城市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仅有20%,即只有1/5通勤者的职住在地铁站点800米范围内。

实施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提升工程,着力建设舒适便利宜居城市,需进一步加强廊道整合、枢纽升级与机制创新。

加强城际通勤廊道整合,打造“轨道+快速路”复合动脉。着力打破单一交通方式局限,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聚焦全过程城际通勤,以城际通勤者多元化需求为导向,发挥多元交通模式的整合复合优势,避免交通网络简单叠加。例如,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集成4条地铁、2条城际铁路、1条市郊铁路、10余条公交接驳线路,并预留城市航站楼功能及北运河游船码头,可实现15分钟直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国际机场或河北唐山、1小时到达河北雄安新区或天津,快速连通中心城区及副中心周边区域,让90%乘客实现3分钟换乘,成为“轨道上的京津冀”核心支点。

推动综合交通枢纽升级,打通“最后一公里”梗阻。城际铁路客运枢纽是城际网络与城市联结的关键节点。随着城际铁路、市域轨道交通的持续建设,将推动枢纽形成多点布局,其服务范围更加多元化、精准化。基于城际通勤群体时间高敏感性,综合交通枢纽及其周边区域的交通整合、功能整合和空间整合将成重点。例如,广东深圳试点需求响应式公交,根据乘客需求,通过算法动态调度车辆,夜间城际通勤盲区覆盖率提升约40%,成本降低14.5%,实现城际通勤成本下降与效率提升。

加强规划运营机制创新,构建跨界协同共同体。城际交通跨界协同效率与空间规划设计、跨部门间体制创新、交通资源整合、高质量运营等显著相关,都市圈城际通勤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需加强破界、联界、跨界。例如,京津冀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联合成立交通一体化办公室,统筹三地轨道线位、票价及时刻表,1年内开通42条跨省定制快巴线路,实现跨界交通运输规划共编,跨界部门协调联动。四川成都都市圈推行1小时通勤票制,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实现轨道交通“一码通行”,并扩展至公交车、景区直通车,打破支付壁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交通领域“一码通行”合作备忘录》,整合公交、地铁系统,推广一票制服务,强化区域互联,推动通勤服务标准化。

提升城际通勤效率具有“交通、空间、功能、体制”复合特征,是重塑城市生命力、加速构建宜居城市和现代化都市圈的系统工程。当都市圈城际通勤者的日常跨界移动不断突破空间阻隔、条块分割与差异管理,能享受都市圈“门到门”的便捷交通,则有利于释放都市圈作为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重要形态的发展潜力,助力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美好宜居愿景。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省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