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智能车路协同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里,一群学生正围着搭载华为MDC(移动数据中心)平台、安装了传感器的智能网联小车进行部署运维,屏幕上的虚拟车辆正在模拟道路上精准识别行人、规避障碍物——这是张新敏老师带领学生开展智能驾驶实训的日常场景。作为学校AI技术应用专业负责人,张新敏锚定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教学与科研,通过“AI技术+交通运输场景”双轮驱动,培养出一批批“懂AI的交通人、会交通的AI人”。
2019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刚进入爆发式发展期,但传统教学中AI技术与汽车专业实操脱节的问题突出。“必须让AI从‘书本理论’变成‘手上技能’。”张新敏敏锐察觉到行业痛点,随即走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着手重构课程体系,联合团队教师共同开发了《车联网技术与实战》等“AI+交通”跨领域课程。
“刚开始接触AI技术时,满脑子都是复杂公式和抽象概念,完全摸不透AI到底是怎么‘思考’的。”2023级学生王鹏宇回忆道,张新敏带着他们梳理交通信号灯识别的核心逻辑,从“AI如何捕捉灯的颜色特征”,到“怎样区分信号灯与周围环境”,引导他们观察算法的判断结果。“当看到电脑能精准锁定红灯,我突然就明白了,原来AI的逻辑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对真实场景规律的数字化转化。”王鹏宇说。
为了让学生在学会应用AI的同时,也将技术要为产业服务的理念内化于心,张新敏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学校“驾驶员人脸疲劳检测”和“无人车障碍物检测与避障系统应用开发”两个项目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高职组一等奖。
除了培养学生,张新敏还将AI教学成果带到行业培训中,牵头开发《自动驾驶汽车视觉技术与实战》课程,将华为MDC技术转化为培训内容,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与技能体系,为学员深入理解和掌握无人车技术提供了全新学习路径。
如今,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已建成国家级智能车路协同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发了“AI+交通”特色课程体系,大量毕业生入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企业。“AI技术在迭代,产业需求在升级,我们的教学实践永远在路上。”张新敏说,未来将继续联合京津冀院校,推动AI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智能网联汽车人才。
编辑:胖雨珊
责编: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