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速公路路网规模的扩大和交通流量的激增,传统执法模式面临跨区域协作不足、信息孤岛化、执法效率低等挑战。宁德高速公路执法支队通过构建“5+N”联合执法模式,以科技赋能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多部门协同、数据驱动、柔性执法”的现代化治理路径。本文结合宁德实践案例,分析该模式在执法效能提升中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优化建议,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的“主动脉”,其安全与畅通直接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然而,非法营运、超限超载、路产破坏等问题长期存在,传统执法模式因部门分割、技术滞后等问题难以应对复杂路况。宁德高速执法支队自2024年起,以“5+N”联合执法模式为抓手,通过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显著提升了执法效能。基于宁德实践,探讨该模式的运行逻辑与优化方向。
“5+N”联合执法模式的内涵与机制创新
“5+N”联合执法模式以“高速执法部门、交警、交通综合执法、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属地政府”五大主体为核心(“5”),联动保险、应急、养护等社会力量(“N”),形成跨层级、跨领域、跨区域的协作网络。其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执法资源,实现“线索联查、布控联勤、案件联办”。通过建立常态化的信息交流、联合行动、案件移送等制度,实现从路面管控、隐患排查、事故处理到源头治理等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与协同配合。各部门依据自身专业优势,在统一指挥调度下开展联合检查、集中整治等工作,形成强大的执法合力。
机制创新方面:一是信息共享平台,依托高速公路龙门架通行数据、车辆GPS轨迹等多元信息交叉比对,构建动态风险预警系统;二是柔性执法机制,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注重人性化处理。例如,针对异地肇事车辆,协调保险公司垫付赔偿,简化流程;三是应急联动响应,通过“5+N”协作微信群等即时通讯工具,快速调配清障、医疗资源,缩短事故处置时间 15 17 。
科技赋能下的执法效能提升
数据驱动的精准执法。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监测设备的运用,违法行为的发现率大幅提高。以往依靠人工巡逻难以察觉的一些隐蔽性违法活动,如短途偷逃通行费、轻微改装车辆逃避检测等,如今借助科技手段能够被精准识别。宁德高速执法支队引入“数据研判+智能筛查”技术,例如在沈海高速飞鸾收费站联合行动中,通过龙门架数据与GPS轨迹交叉分析,精准锁定高频次跨区域非法营运车辆,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执法”转型。
信息化办案系统。移动执法终端的推广和数据共享机制的完善,使得执法流程得到极大简化。从违法证据采集到文书制作、案件移送等环节的时间大幅缩短。利用“闽政通”执法系统,实现案件线上受理、审批、结案全流程电子化。屏南中队在查处非法营运案件时,通过该系统将办案时间缩短40%,且全程留痕,提升执法透明度。
智能监控与风险预警。数字化的指挥调度平台和明确的协同联动机制,消除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和沟通障碍。各部门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实时交流、密切配合,形成了“一盘棋”的工作格局。针对跨海桥梁、临水路段等高风险区域,部署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感知结构安全与车流异常。2024年8月,宁德支队联合多部门开展桥梁隐患排查,通过传感器数据提前发现福鼎段桥面裂缝,避免重大事故。
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打击非法营运专项行动方面,2024年,宁德支队联合温州交通执法部门,在闽浙省界开展跨域行动,依托“5+N”机制共享线索,查处非法营运37起,超限超载案件占比下降18%。
路产案件快速处置方面,2024年1月,古田收费站光栅损坏案件中,执法中队联合高速交警、机电班组,通过调取监控锁定肇事车辆,协调保险公司垫付赔偿,48小时内完成路产修复与追偿,减少经济损失80%。
春运返程高峰保障方面,2024年春节期间,古田中队应用“5+N”协作机制,在排头枢纽拥堵路段快速处置车辆故障,通过微信群联动清障单位,30分钟内恢复通行,未发生二次事故。
2024年,宁德支队开展联合执法683次,占全年执法量的48.23%,案件平均处置时间缩短35%,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2% 3 17 。
面临的挑战
一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随着大量交通数据的收集、存储与共享,数据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一旦数据泄露,不仅会侵犯公众的个人隐私,还可能给执法工作带来被动局面。目前,宁德支队虽然采取了一些数据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措施,但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和技术漏洞时,仍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加之跨区域协作深度不足,闽浙联合执法仍以临时行动为主,缺乏常态化机制。
二是科技设备维护与更新成本较高,智能监控设备、移动执法终端等高科技装备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升级,这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人员支持。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执法部门来说,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影响科技赋能执法模式的持续推进,由于技术应用不均衡,部分偏远路段智能设备覆盖率低,依赖人工巡查。
三是部门间执法标准差异协调难度大,尽管“5+N”联合执法模式旨在整合各部门力量,但不同部门由于其上级主管部门、业务范围和执法依据的差异,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仍可能存在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在对某些新型交通违法行为的界定与处罚上,交通执法部门与公安交警部门可能存在理解偏差,这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沟通协调,以确保执法的公平公正,尤其是法律衔接待完善,如网约车非法营运的界定与处罚标准存在地区差异等。
解决策略与建议
一是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措施,加大对数据安全的投入,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防火墙技术、数据备份恢复机制等多重防护手段,确保交通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使用权限与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数据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监督,从制度和技术层面双重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进一步深化协作机制,推动“5+N”模式立法,明确各方权责,建立跨省执法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多元化解决科技投入问题,政府应加大对高速公路执法科技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设备购置、维护与技术研发。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高速公路智慧交通建设,通过公私合营(PPP)等模式引入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此外,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本土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降低对外部技术支持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强化科技投入,推广AI视频分析、无人机巡查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三是统一执法标准与规范,由省级或更高层级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牵头,组织“5+N”各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统一的高速公路执法标准与规范手册。明确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的定义、处罚尺度、执法流程等关键要素,并定期开展联合培训与业务交流活动,确保各部门执法人员对标准规范的理解与执行保持一致。建立执法争议协调仲裁机制,及时化解部门间因执法标准差异引发的矛盾纠纷。进一步完善柔性执法体系,引入“首违不罚”清单,探索信用修复机制,平衡执法力度与温度。
四是加强公众参与,通过“执法即普法”活动(如现场以案释法),提升驾驶员法治意识。
宁德高速执法支队的实践表明,“5+N”联合执法模式通过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有效破解了传统执法的碎片化难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据共享、完善法律支撑、扩大公众参与,推动执法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型,为全国高速公路现代化治理提供“宁德样本”。 (宁德高速公路行政执法支队 刘睿)
编辑:郭志萱
责编:李家辉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