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江三峡重庆忠县段,有一艘编号为“渝忠客2180”的客运轮船。每天往返在忠县县城和洋渡镇之间,航程单程长30公里,沿途停靠8个渡点,每次行驶需要两个小时左右。
每天有一群特殊乘客凌晨三四点起床赶山路,背着重重的背篓赶到码头翘首盼望着“渝忠客2180”到来。他们大都是70岁以上的大爷和阿婆,是沿江两岸靠种菜为生的农民。清晨7点,晨光熹微,洋渡渡口,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两层高的红漆客船“渝忠客2180”缓缓驶离码头。随着停靠的站点增多,甲板上摆满了装满蔬菜的箩筐、背篓以及鸡鸭鹅等活禽。
这条水上客运航线至今已超过十年。在公路几乎通达每个村落的今天,这条航线本该渐渐被遗忘在江水的波纹里。2022年,船长秦大益准备和二十七年的跑船生涯告别。他给“渝忠客2180”拍了一条视频,发布在了移动短视频平台上。没想到,这条视频竟让让忠县长江段这艘最后的“水上公交”意外地“漂流”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心,重新焕发了生机。
江上那碗热粥
对常年在江上奔波的菜农来说,最实在的改变,是船舱里多出来的那碗热粥。
清晨,江风带着凉意。过去,老人们为了赶早市,常常天不亮就出门,空着肚子在船上颠簸一两个小时。现在,船上每天都有志愿者,将爱心人士捐赠的热粥,一碗碗递到老人们布满褶皱的手中。
船上还多了另外两种“常客”。沿线各乡镇街道成立渡口志愿服务队,每天安排3名志愿者跟船。他们帮着搬运沉重的菜筐,搀扶腿脚不便的老人上下船。海事执法人员也随船护航,检查救生衣,查看消防设备,提醒船长注意航行安全。
这份温暖,从江上延伸至岸边。忠县政府在西山渡口,专门划出了300平方米的“菜农临时直销区”。老人们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下船后挑着担子四处游走。他们拥有一个固定的摊位,安稳地卖掉自己辛苦一季的收成。
在江面之外,一些细微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沿线的渡口码头被重新修整。时常有自发赶来的热心人,在岸边帮着老人们扛起沉重的菜筐。到了枯水季节,江滩淤泥堆积,岸边总会出现拿着铁锹的身影,他们踏入江水,为渡轮铲开一条前行的水道。
远方来的客人
“网红船”的名气,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沿线那些沉寂已久的小镇上,激起了层层涟漪。
谭女士和她的丈夫,专程从贵阳自驾了数百公里,在洋渡镇住了一晚,只为能在第二天清晨,登上这艘传说中的“背篓轮船”。
“我们就想看看这种最原生态的长江烟火气,”谭女士的语气里满是兴奋,“这已经不只是一趟交通工具了,它本身就是一种正在消失的文化。”
像谭女士这样的“远方来客”越来越多。走红之前,整个洋渡镇只有一家民宿。如今,民宿增加到了四家,依旧常常爆满。镇上的餐馆,生意也跟着好了起来。
带动文旅发展,推动农民增收。当地政府组织起电商团队开展“公益直播助农”,为忠县笋竹、柑橘等本地农特产品打开网上销路,累计交易额已超过500万元。甚至有外地粉丝,被这个温暖的故事打动,来到洋渡镇投资百万元,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养鸡场。
镜头下的守护
忠县海事处新生执法大队赵勇,如今感到自己像个“明星”。当他登上“渝忠客2180”进行例行安全检查时,总有无数个手机镜头对着他。他整理制服的动作,他检查消防栓的细节,甚至他与船长的交谈,都会被记录、被审视。
“现在是在镜头下执法,也是在镜头下服务。”赵勇的同事坦言,“这种全透明的监督,压力非常大,但也逼着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到最好,不能有丝毫马虎。”
这种压力,转化成了更精细的守护。每年,忠县海事处联合市船检中心都会为渡船进行一次“全身体检”,春运、汛期等关键时段,多轮风险隐患排查接续展开,对消防救生设施、关键设备操作及应急演练进行重点检查。
守护不仅是定期的,更是动态的。海事执法人员通过随船监管、跟船检查、盯防驻守等方式强化现场监管,在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时段更是有专人负责。运用信息化手段,海事执法人员通过海事CCTV、北斗智能语音集控平台、长江航运智管平台等,全程跟踪船舶航行动态,严密防控渡运安全风险。
忠县海事处还为“渝忠客2180”开辟绿色通道,在船员办证、船舶证书换发方面优化政务服务,实现了“家门口”办证。据统计,他们年均守护该渡船700余航次,保障了6.3万人次安全出行。
当渡轮缓缓靠岸,赵勇和同事们转身变成“志愿者”。他们躬下身,从老人们的肩上接过沉重的菜筐,大步流星地穿过人群,将担子稳稳地送到新修的直销区摊位上。直到最后一位老人下船,他们才会转身离开。
江面上,新一天的雾气又开始弥漫。据悉,一艘设计更先进、拥有宽敞农产品专用区的新型渡轮,将在年底投入使用。这艘老渡轮的漂流记,仍在继续,它承载着生计,也承载着远方的善意与期待,在长江的波涛上,续写着温暖的篇章。
编辑:张泽辉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