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工作者、天津东疆海事局海上海巡执法大队队长芮岐松:智巡铸匠心 船承向未来

2025-10-28 10:48:21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白萱 -标准+

他是风浪中的逆行者,带领应急救援队伍在浊浪滔天中守护生命,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他是智绘海天经纬的探路者,从无到有构建无人机巡航制度体系,以创新为楫、以实干为帆,让“四位一体”立体巡航监管品牌在全国海事系统打响。

他是星辰大海的守护者,推行“1531”海上油田监管机制高效运行,将安全防线延伸至200多公里之外的大海上,每年保障300余万吨海上原油安全外输。

今年39岁的芮岐松,是天津东疆海事局海上海巡执法大队队长。初见时,他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是风雨中磨砺出的沉稳,目光仿佛能穿透风浪。细看之下,那晒得黝黑的肤色、那经风吹日晒而褪色泛白的肩章,都是他十七年如一日坚守巡航执法一线,留下的无声勋章。

芮岐松有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天津市劳动模范、交通运输部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而“海事人”的身份是他始终不变的本色。从繁忙港区到海上油田,从一线巡航执法到构建现代化巡航体系,芮岐松将青春刻进航迹,用忠诚照耀碧海,日复一日地守护着每一艘船舶平安归来。

救援冲锋在前 以敬畏之心逆风浪而行

“点多、线长、面广、突发性强”是天津东疆海事局辖区海上巡航执法工作的特点。随着时代发展,海上通航环境变得愈加复杂。

“我刚参加工作时,天津港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内河船舶参与海上运输是最大的风险隐患之一。近几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型游艇等海上娱乐活动日渐频繁,由于船体较小,抗风浪能力差,容易造成翻扣事故。”芮岐松说。

2021年8月6日凌晨,一通求救电话打破了深夜的宁静。一艘游艇在涧河口水域翻扣,两名人员落水,下落不明,情况十分危急。接报后,芮岐松带领队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承担现场指挥任务,迅速协调海警、渔业等部门应急力量在翻扣浅水域进行搜寻。

由于事发地点属于浅水域,大型海巡船无法进入,芮岐松当机立断,调动小型执法船艇和民间搜救力量以翻扣船为圆心展开大范围搜寻。从20分钟一圈到40分钟一圈,从凌晨搜寻到中午,其中1名遇险者依旧杳无音信,搜救工作越来越困难,希望越来越渺茫。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决不能放弃!“那一刻,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找到落水人员,一定要挽救他的生命!”芮岐松说。虽然距离遇险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但现场水温和海况仍符合生存条件,芮岐松迅速调整搜救方案,根据潮水和风向的变化,综合研判确定人员可能漂流的位置,在有限时间内将搜救力量集中调派至该位置近距离搜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调整搜救方案半小时后,高频里传出了发现目标的报告。“我从黑天等到白天,看着大船和直升机一次次驶过,怎么喊也没有回应,几乎绝望了,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在海上漂浮近27小时的落水人员被成功救起,紧紧握住芮岐松的手感激地说。此时的芮岐松,全身被晒得通红,几近虚脱,布满血丝的眼中满是欣慰。

“这么多年,只要有任务,他总是冲在第一线,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与芮岐松并肩作战多年的同事、东疆海事局海上海巡执法大队副队长田海超说。

风里来、雨里去、战高温、斗严寒,芮岐松始终冲锋在海上安全与应急保障的第一线。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他成功处置“歌诗达赛琳娜”邮轮突发公共应急事件,为4806名旅客和船员筑起安全通道;带头组建天津海事局首支党员突击队,以专业与温度保障“天仁”轮国际客滚船安全归航;在大雪纷纷、能见度极低的恶劣天气下,连续24小时奋战保障“南星马克利夫”轮和“东方强”轮两艘重点防疫物资运输船舶快速进港;在甲板高温近60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带领队员坚守巡航执法一线,确保海上通航安全有序……

近5年来,芮岐松先后参与45起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55名,70余次率队深入一线,开辟海上生命通道,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于风口浪尖,有效保障重大任务安全开展。

多年的应急工作让芮岐松养成了“职业病”,晚上一起风就醒,第一反应就是检查手机信息。在他心中,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一次救援都关乎几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

“以前看到大海,总在欣赏它的壮丽与辽阔,但成为海事执法人员后,看到大海,脑海中想到的只有‘安全’二字。”作为海事人,芮岐松时刻警醒自己,要时常怀有敬畏心,这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对生命安全的珍视、对自然规律的尊崇。

探索立体巡航模式 以进取之心锻造执法硬实力

2024年5月11日,一艘游艇在海上失联,情况紧急。经过综合研判,芮岐松立即调派无人机首先前往游艇习惯活动水域搜寻,利用无人机高空视角优势进行快速排查。经过40分钟的空中搜寻,无人机成功锁定翻扣游艇位置,并实时引导海巡船在天黑前成功救助3名遇险人员。这次成功救援,得益于东疆海事局构建的立体巡航监管新模式,展现了空海协同在应急救助中的关键作用。

随着天津港不断发展,进出港口的大型船舶、特种船舶越来越多,海上新业态不断涌现,海上交通流量和通航密度持续增加,对天津港船舶通航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守护好这79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是芮岐松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经历这些救援后,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再快一点、看得再远一点、风险再可控一点。光靠船艇巡航的‘铁脚板’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监管场景,我们必须用科技重塑守护水上交通安全的新模式,持续完善‘陆海空天’立体巡航监管模式,有效提升海事执法监管质效。”芮岐松表示。

早在2016年,天津海事局便开始探索开展无人机巡航,作为工作组成员的芮岐松敏锐地察觉到,无人机作为新兴执法手段,仍面临着法律规范标准不统一、专业执法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应用场景覆盖不足和智能化水平不够等问题。因此,他进一步提出组建专业无人机空巡小组,并在2024年牵头建设了无人机飞行监控中心。

建立标准化无人机巡航制度规范,是小组成立后要攻克的第一个难题。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我们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参考模板,千头万绪,全凭自己探索。”无人机空巡小组成员、东疆海事局海上海巡执法大队四级主办姚倩倩说。

面对困难,芮岐松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3个字。于是,他带领这支年轻的队伍一头扎进这个陌生的领域,摸着石头过河,从制度的建立、场景规划,到信息化系统建立、相关课题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前沿探索。

无数个日夜里,他们翻阅相关资料,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他们挨个走访调研公司,足迹从南到北遍布辖区岸线;为满足更符合辖区特点的应用场景,他们在烈日下、风浪中反复研究测试。经过300多个日夜的努力,无人机空巡小组从通航管理、船舶监督和危防管理等方面研究形成8大领域、38项应用场景、92个权责事项、266个重点要素的场景手册,建立起涵盖无人机管理、应用在内的13项超12万字的制度标准文件;编写形成《海事无人机取证工作规范》《无人机海事执法工作程序与办案指引》《无人机巡航管理指导意见》等多项文件,为无人机执法提供清晰、严谨的规范和依据;探索形成以远程固定翼无人机+中程自动化机库+近程多旋翼无人机为主的“远中近”巡航执法模式,高效覆盖辖区重要通航水域,有力打击船舶违法违章行为。

在芮岐松的带领下,团队快速成长,探索从未止步。以无人机巡航为抓手,他们持续探索立体巡航模式应用,提升海上监管服务水平。

2024年,构建现代化海上智慧立体巡航执法体系被列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天津海事局为试点单位。而作为项目带头人的芮岐松,扎实推进试点项目,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无人机视频分析领域,打通通讯链路,实现海上无人机视频信息在两级搜救中心实时传输;形成以智慧海事系统为依托,无人机、海巡船艇等手段协同配合的智慧立体巡航模式;在主力船艇上搭建“卫星+微波”高速信息网络,实现了远程执法“看得见、听得到、传得回、处置快”。在他的带领下,空巡小组成员持证率达到100%,15名兴趣小组成员取得《理论培训合格证明》,海事监管效能与服务保障水平实现双提升……

“借助无人机这双‘空中之眼’,我们将努力打造高效精准、多维协同的智慧立体巡航新格局。”芮岐松坚定地说。

心系海洋能源战略 以责任之心守护星辰大海

海上油田安全监管是国家海洋能源战略的重要环节。然而,海上原油外输作业受天气、海况、通航环境和作业船舶状况的影响较大,溢油风险极高。

2011年,“蓬莱19—3”平台在渤海湾海域发生重大海上溢油事故。芮岐松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赶到220公里外的海上平台,面对20多艘作业船舶和提油船舶,他们昼夜坚守,一边负责着现场监督和调度,一边与陆地指挥部门协调联动,有效避免溢油的进一步扩散。

正是这次事故,让芮岐松萌生了建立海上油田监管机制、将监管最前沿推进到海上油田过驳作业现场的想法。

“每次前往海上油田现场值守,一驻就是3天,甚至更久。整个过程中,风向、洋流、温度、能见度和作业区水域通航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需要实时跟踪现场状态。”芮岐松说,东疆海事局辖区内油田众多,但当时却没有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思路,监管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

“应对海上污染防治,我们责无旁贷!”芮岐松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辖区海上油田监管负责人,他总结多年经验,探索建立海上油田监管“1531”工作机制,以海上油田外输作业监管为1个中心,“估、查、巡、盯、核”5步工作法贯穿整个原油外输过程,围绕服务海上油田安全生产,开展船舶监督、巡航管理和应急处置3个方面的海事安全管理工作,建立1个海陆联动工作室开展咨询服务和海事远程监管,推动海上油田监管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他还第一个运用“非接触”式监管手段,将远程监管推到百公里外的海上油田,确保国家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畅通。

如今,这套工作机制的运行已经步入正轨,把服务延伸到了海上油田作业现场,每年保障300余万吨海上原油安全外输。同时,芮岐松积极推动建立《天津辖区海上油田外输作业安全风险季度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海上油田外输作业风险机制。

有人把芮岐松和同事们称为“星辰大海的守护者”,他说:“特别喜欢这个称呼。海上油田离陆地很远,但我们并不孤单。每个驻守巡航的夜晚,都有浩瀚的大海和头顶的点点星光作伴。守护好这片星辰大海、筑牢能源安全屏障,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薪火代代相传 以执着匠心共同书写使命担当

“他对工作精益求精,我一直把他当成我们身边的榜样。”

“他将许多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让我快速成长。”

“他用一言一行诠释了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匠心,什么是责任。”

……

多年来,芮岐松用他过硬的专业素养、严谨求实的作风,影响、带动着一批身边人。在年轻同事心中,他既是诲人不倦的导师,也是温暖可靠的知心人,更是始终冲在前面、带领大家攻坚克难的领路人。

2008年,刚大学毕业的芮岐松来到天津海事局,投身于海上巡航执法与应急搜救的工作,一干就是17年。“面对巡航执法涉及的多个专业领域,我总有一种技不如人的紧迫感,发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必须快些成长。”芮岐松认识到,看似简单的巡航执法工作,其实技术含量很高,业务涉及面很广,船舶、通航、搜救、危防、法规、船员、航标等方面的新知识都需要学习。更难适应的,还有突发性、复杂性的海上应急任务。每次出海执行任务,短则大半天,长则一周。海上常年风急浪高,遇上恶劣天气,船艇剧烈颠簸,让本就晕船的他经常吐到直不起腰来。

为尽快弥补身体和专业上的短板,芮岐松铆足了劲,边干边学,主动申请多参加远距离巡航,在一次次磨炼中让身体适应海上的风浪。为了尽快熟悉各类业务,他主动协助前辈巡航、跑现场、办签证,跟着他们学知识、练本领。很快他便能够单独上岗值班,承担起更多工作任务。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作为队长的芮岐松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成为他十几年如一日的行动准则:应急抢险,他第一个冲上前线,总说“离现场近一寸,心里就踏实一分”;服务港航,他一次次跑油田、登船舶,与船员们面对面沟通,让严格执法透着人情温度;推动改革,他带头钻研法律法规,摸索更高效、更便民的执法流程……

芮岐松的成长之路,是天津海事人敬业奉献、锐意创新的精神薪火相传的生动缩影。秉承这种精神,东疆海事局“蓝海砺舰”劳模创新工作室培育出以芮岐松为代表的4位劳动模范,更带动了一批优秀海事人脱颖而出:姚倩倩从危险货物监管员成长为天津海事局首位女无人机飞手;褚金龙在做好油田监管的同时,潜心钻研海事调查与电子巡航工作;刘攀峰凭借丰富的船舶管理经验,持续推进海巡船信息化建设……芮岐松所在的集体获得天津市工人先锋号、天津市青年文明号、天津市法治宣传教育阵地优秀品牌等多项荣誉。

“真正的海事精神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群人的使命共担。”正如芮岐松所言,在这片用忠诚、专业、无畏与实干浇灌的蓝色国土上,一代代天津海事人接续奋斗,以执着匠心在惊涛骇浪中锤炼担当、在烈日骄阳下锻造坚守、在长夜守望里沉淀责任,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贡献不竭动力。

编辑:白萱

责编:蒋利

审核:金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