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越号打捞团队

2018-03-26 14:36:40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 -标准+

  入选理由:2000多页技术标书,64份相关设计及计算分析报告,60版覆盖不同作业阶段和作业内容的技术及施工方案,面对韩方提出的“三不”苛刻要求(即不得改变沉没姿态、不得破坏船体结构和不得让船内遗体流失),经过近600多天打捞作业,最终使沉没1073天的“世越号”重见天日,还逝者以安息。这是一场体力的较量,也是一场技术的大攻关,他们用智慧、汗水和“工匠精神”,在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这个世界难题中贡献了中国智慧,成就了世界打捞史上的奇迹。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世越号”沉船打捞技术团队:

一打就是漂亮仗 要啃就啃硬骨头

  2000多页技术标书,64份相关设计及计算分析报告,60版覆盖不同作业阶段和作业内容的技术及施工方案,经过近600多天打捞作业,最终使沉没1073天的“世越号”重见天日,还逝者以安息。中国救捞在韩国西南海的壮举,彰显了中国技术与实力,造就了世界打捞史上的奇迹。

  2014年4月16日,韩国客轮“世越号”在全罗南道珍岛郡近海失事。2015年5月,韩国政府就“世越号”打捞工程,面向全球招标。同年7月,上海打捞局以“钢梁托底”的打捞方案,一举中标。

  这次打捞工程的最大挑战主要有两点,一是工程规模大、难点多,海洋环境深度大、复杂多变;二是“世越号”在水下浸泡2年左右,结构强度弱,韩方又提出了十分苛刻的“三不”要求,即不得改变沉没姿态、不得破坏船体结构和不得让船内遗体流失,技术和施工难度呈几何级增加。

  上海打捞局技术团队不怕苦,不怕难,啃下了几块硬骨头——

  第一块“骨头”是如何实施沉船清洁打捞的难题。大部分残油已从油舱渗漏转移,吸附在货舱和机舱的天花板上,形成了大面积油层。对此,打捞团队创新试制新的抽油吸头,成功解决了舱室天花板顶部的油层回收难题,回收沉船残油水900多立方米。

  第二块“骨头”是如何解决内浮力的建立难题。由于沉船大部分舱室密闭性差,21个舱室充气后仅有10个舱室可保持稳定浮力,浮力缺口近1000吨。为弥补浮力缺口,技术团队大胆利用防磨、防刺穿的防弹材料,研制了适用于高压环境下提供内浮力的内置气囊和橡胶浮筒,成功解决了浮力不足的难题。

  第三块“骨头”是如何解决托底钢梁的安放难题。出于对遇难者的尊重,技术团队毅然决定,宁可牺牲工期,也要采用人性化方式。技术团队经历12次试验失败,最终研制成了用于击碎海底岩石的水下开沟犁,扫平了影响钢梁过底的碎石障碍,完成了最后15根钢梁的穿引任务。

  第四块“骨头”是原定方案可行性降低。钢梁穿引工期的延长,导致原先制订的单浮吊整体起吊方案错过了良好季节的作业窗口期,因此具有一定起浮风险。技术团队在开展大量精确计算和水池模型反复试验、推演的基础上,用“双驳船钢绞线液压同步提升系统整体抬浮沉船的方案”替代原先设计的方案。

  2017年3月24日8时30分,“世越号”右舷出水。3月31日14时30分,载着“世越号”的半潜驳历经7小时航程,抵达韩国木浦港口。技术团队采用SPMT将侧卧沉船滚卸上岸,并创造了世界SPMT运输的最新记录:一次使用最多小车(600轴),运输重量最大(16600吨)。

  通过此次工程,“世越号”打捞技术团队共申请专利13项,撰写工法3篇,发表专业论文26篇,同时“世越号”打捞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中国航海科技奖”一等奖。

  “世越号”打捞工程技术团队又一次用智慧、汗水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在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这个世界性难题中贡献了中国智慧,拿出了中国方案。

编辑:焦昌盛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