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扫测团队

2018-03-26 14:38:33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 -标准+

  入选理由:跨越重峦叠嶂,跋涉千山万水,一支充满干劲的测绘队伍从渤海之滨天津来到三江源头青海。他们勇于探索,在低压缺氧、气象多变的高原环境,创造了我国扫测历史上的数个第一;他们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困苦,不惜远离故土,日以继夜地开展测量工作;他们锐意进取,拼尽全力让海图精确一点,再精确一点;他们以心换心,循真诚待人之道,与当地藏民建立起深情厚谊。他们来自同一个集体——天津海事测绘中心青海湖测量项目部。

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海事测绘中心青海湖测量项目部:

精绘海图 探路高原圣湖

  1800多公里,是天津到青海湖的距离;3000米是两地间的海拔落差……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2017年5月,天津海测人勇往直前,开启了首次探路高原圣湖之旅。

  首登高原湖泊,他们技术过硬,勇于攻坚。

  青海湖测量不同于沿海水域测量,存在诸多棘手的难题:湖底石质地质偏多、水深变化明显……对此,项目部成员创新工作方法,除了采用传统测量方式外,首次尝试在高海拔湖泊使用无人艇搭载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青海湖测区内大型测量船舶无法到达的浅水区域进行水深测量,确保了湖区的全覆盖安全扫测。不仅如此,为提高测量工作效率,解决水上水下地形基准统一问题,项目部首次尝试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配合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模式,同步采集和存储多种数据,实现水陆测量的实时结合,大幅提升了测量工作效率和精准度,切实履行了海测人探路先锋的承诺,为高原湖泊测量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栉风沐雨,他们敢打硬仗,使命必达。

  青海湖测量区域地处青藏高原,紫外线照射强烈,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首登高原,技术人员普遍感觉胸闷气短,头疼腿软。面对困难,项目部成员无一退缩,主动适应,互相帮扶,为了测量地形,在沙漠中扛着仪器负重行走已是家常便饭,出发时队员们还精力充沛,返程时已是筋疲力尽,只能靠功能性饮料维持体力。为保障作业进度,项目部早出晚归,多次水上、野外测绘连续作业长达12个小时。短短四个月的测量,项目部年龄最大、高原反映最严重的许广增瘦了十几斤。

  凝心聚力,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驻项目部几名党员成立了青海湖测量项目部党小组。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主动学习,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工作热情完成本次青海湖测绘任务,为支持西部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为服务“四个交通”发展和推进国家区域战略实施发挥积极作用。

  环保测量,他们严格自律,敬畏自然。

  青海湖风光旖旎,但生态脆弱,自我修复能力差。初入青海湖,项目部成员已被湖区的纯净所震撼,自发投入到保护青海湖的行动中。整个项目作业期间测量人员牢记“环保测量”原则,严格按照湖区管理规定自觉处理好船上垃圾,偶尔在湖面上发现废弃物品,也会主动打捞。测量船上没有洗手间,测量人员为了不给湖水造成污染就尽量少喝水,坚持不在船上方便。

  3条测量船,历时136天。天津海测人无负使命,完成了486平方公里的海图测绘任务,绘制出了青海湖区第一张符合国家标准的专业海图,填补了青海湖无权威海图的空缺,创造了海洋测绘史上的数个第一:海洋测绘队伍第一次抵达3000米以上高海拔区域开展高原湖泊测量;第一次在3000米以上高原湖泊实现了多波束和侧扫声呐全覆盖测绘;第一次尝试将当前最尖端的海洋测绘设备应用到高原湖泊测量中;编绘出版了第一幅符合国家标准的高原湖泊海图、电子海图;开发了第一套高原湖泊电子海图系统。

  从来风雨更兼程,无负海测使命,青海湖测量项目部用实际行动,履行航海保障职责,助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开启了服务国家战略精准测绘的新篇章。

编辑:焦昌盛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