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海事处

2018-03-26 14:54:06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 -标准+

  入选理由:用卓越服务护航国家名片的“海事工匠”。今年元旦前夕,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亮灯,一桥如虹,飞贯伶仃。而这背后,有着这支海事团队8年默默奉献。8年里,他们“把每一次护航都当成是第一次”,保障了全部33节沉管浮运和安装万无一失;8年里,建立了零距离监管、零距离应急、零距离服务平台;8年里,成功实施12个阶段共21次航道转换,直接为60多万艘次船舶助航,最终实现了交通运输部党组提出的大桥建设水域“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目标。

广州海事局广州港珠澳大桥海事处:

用卓越服务护航国家名片的“海事工匠”

  2018年元旦前夕,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亮灯,标志着大桥已具备通车条件。

  这座已成为国家名片的“超级工程”,承载着广州海事局广州港珠澳大桥海事处32名执法人员八年的青春风华。正如大桥海事处处长钟锡泉所说,“在我们的一生中,能参与到这么重大的事件中去,除了增加日后回忆的资本,也让我们的经历变得与众不同。”

  把每一次护航都当成是第一次

  大桥沉管对接,是比肩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太空对接的“深海之吻”。在日均船舶流量4000多艘次、年均极端天气200多天的珠江口水域,为每节长达180米、排水量8万吨的沉管长距离浮运和安装护航,实属不易。

  2014年11月17日14时,浮运到位的E15沉管因突发情况无法安装,必须赶在台风来临前拖回预制厂,否则,造价上亿元的沉管一旦损坏,后果不堪设想。大桥海事人迅速执行上级应急方案,顶着台风来临前的涌浪,顾不上晕船呕吐,连夜加班组成多重防护圈为沉管回拖护航。直到凌晨两点,沉管安全护送回牛头岛,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把每一次护航都当成是第一次”。大桥海事人正是如此,用严实的行动诠释“扎根大海,服务大桥”不变的誓言,保障了全部33节沉管浮运和安装万无一失。

  用忠诚履职擦亮海事徽章

  驻扎在伶仃洋面的“海趸1550”,是大桥海事人的现场办公地点。

  在这里,大桥海事处借助VTS、CCTV、VHF和广东海事智慧监管服务平台,建立起“远程监控有专台、近程监管有专室、现场监管有专船、责任落实有专人”的监管格局,成为广东海事实现零距离监管、零距离应急、零距离服务的利器。

  伶仃航道第二次转换时,一艘外轮突然舵机失灵闯入施工区,朝港珠澳大桥工程船“津平1号”冲过去。万幸当值人员刘铭在智慧海事平台中发现险情,危急关头指挥两艘拖轮顶住失控船改变航向,及时解除险情。

  与其说幸运,不如说专业。8年来,大桥海事人专注于每一次监管服务,他们成功实施了12个阶段共21次航道转换,为60多万艘次船舶提供助航服务,实现违章船舶拦截率100%,保障了大桥建设和港口生产两不误。

  不忘初心演绎无悔青春

  远离陆地,远离亲人。夏天的甲板温度超过60摄氏度,冬天的盐霾雾气让很多人患上风湿关节炎。海上风浪大,趸船上固定海巡船直径80毫米的超大缆绳,一年磨断10多根。几年间人均加班70多天,每5天换班时才能吃上新鲜蔬菜……大桥海事人就在这里坚守了2000多个日日夜夜。

  坚守,是因为不忘初心。当年他们怀揣理想,奔赴这片海,把“团队、敬业、工匠”的精神印记镌刻在最美的年华:

  成宝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因执行沉管浮运护航任务,没有见到奶奶临终的最后一面,这位在海里救过十几条人命的北方汉子,只能朝着老家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郑宝贵,业务能手,孩子刚出生几天就匆匆赶回监管现场;李倩,从女大学生村官成为海事员,刚到趸船时晕浪吐得眼泪汪汪,最终克服并坚持下来……

  如今,他们实现了交通运输部党组提出的大桥建设水域“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最高目标,得到交通运输部杨传堂书记和李小鹏部长的多次肯定,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和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宝刚、王均龙等多名先进人物……

  “回首伶仃日与夜,犹若初春冰面行”。大桥海事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用卓越服务为国家名片保驾护航。

编辑:焦昌盛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