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一寸寸抢通“生命线”

2025-08-12 10:44:2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张磊 -标准+

“几乎一夜之间,桥没了,路没了。”天渐渐亮起,看着眼前的满目疮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坡乡马莲滩村村民仍不愿相信眼前的可怕场景。“长这么大,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雨和泥石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村民们心有余悸。

8月7日傍晚,一场罕见的暴雨侵袭榆中。榆中县兴隆山降水约220毫米,几乎一夜之间就降下了往年全县全年三分之二的降水量。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榆中县城关镇、马坡乡、小康营乡、夏官营镇4个乡镇受灾严重,51条共计102.2公里公路受损。

公路损毁,直接影响到抢险救援的及时开展。危难时刻,全省交通运输系统迅速行动,为各支救援力量进入灾区和转运受灾群众提供先决条件。

连续作业开辟救援新通道

夜晚的大山深处,在一条条遭遇严重水毁的进出村落的要道上,大型修路设备和穿着橘色制服的交通人随处可见。听着机器轰隆隆的声响,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兰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应急抢险队伍第一时间到达受灾现场。抢险人员深一脚浅一脚踏进泥泞边坡,一寸寸核查地质稳定性,打着手电筒反复观察受灾道路情况。瓢泼大雨中,挖掘机轰鸣着清理倾泻的泥石,装载机迅速打通受阻边沟,车灯彻夜不灭。

8月9日,在受灾严重的马坡乡旧庄沟村的道路抢通现场,兰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严江林两眼布满血丝。作为指挥员,他已经和抢险队员们连续在现场奋战数十个小时了。在他的指挥下,10多台大型机械正开足马力不间断作业……

“为了尽快抢通通往山谷对面红庄社的救援通道,我们铺设波纹管来疏导水流,相当于架设一座通往对面村社的便桥,让各类救援力量能够全面进村入户。”严江林介绍。泥石流冲毁了通往红庄社的原有道路和桥涵,需要尽快从山上往河谷地带开辟一条新的救援通道,保障大型救援车辆和救灾物资顺利进入。

因连续作业,现场救援的抢险队员都略显疲惫,但操作机械设备的动作始终不停,已成形的抢险通道在一寸寸向着对面的村庄延伸。

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顾不上修整,从上百公里外赶来驰援的定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抢险突击队抵达后,也迅速投入战斗,兵分多路冒雨连续奋战,用最短时间打通了多处交通阻断点。

山洪对原有河道及路基造成了严重破坏,突击队科学规划新河道走向,调配挖掘机进行土方开挖与导流。在至关重要的马莲滩河道节点,钢波纹管涵被快速架设,有效保障救援力量、救灾物资以及医疗车辆安全快速地前往受灾核心区域。

为加快道路抢通步伐,8月8日晚,按照统一调配,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抢险队伍携带各类抢险机械设备连夜驰援。

“榆中县山洪灾害发生后,我们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接到驰援的指令,立刻组织人员设备赶赴现场。”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抢险突击队负责人丁攀说。

夜色中,临夏公路人携带的无人机高空照明设备发出的灯光穿透黑暗,点亮希望之路。

中铁城投和中铁二、三、六、十五、十八、二十局等中央在甘施工企业,以及甘肃建投等省属相关企业各支抢险队伍均尽锐出战。

为解决灾区通信不畅的问题,甘肃省交通运输监测与应急调度中心交通应急指挥通信车及时到达,依托卫星通信系统快速搭建起远端应急指挥平台,成功构建起交通运输部、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与救灾现场的三级联动通信网络。通过实时传输现场高清视频画面,向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同步灾情数据,确保应急指挥指令的传达与交通应急通信的畅通,为远程调度、科学决策提供了通信支撑,让后方指挥与前方救援实现“无缝衔接”。

受损道路全部抢通

15支突击队、670余名应急人员、130余台(套)各类机械设备在一线昼夜奋战,同步救助被困村民15人。截至8月9日7时,历时21小时,交通人连续抢通马莲滩、上庄、旧庄、红庄、阳屲村等受灾严重村社的道路;至18时,进入所有受灾村庄的道路抢通。

“最后一处施工点位水量大,需要先改水道,完成涵管埋设后再改回水道。在此我们共埋设了3排12级2米口径的钢制波纹涵管。”在兴隆山腹地104省道最后一处水毁点作业面,兰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王伟俊介绍。

8月10日13时,经过两天两夜的抢修,随着最后一处钢制波纹涵管埋设完成,砂石铺上路基,104省道兴隆段6公里水毁路段的应急通道打通,本次山洪灾害中所有受损的51条国省干线公路及农村道路全部抢通。

沿着抢通的道路,一辆辆满载物资和救援设备的车辆安全穿过,这场生命的救援“接力”持续着。帐篷、食物和安全用水陆续送达,受灾的村民们已着手重建家园。

“有这么多人关心和帮助,再大的困难也能过去。”村民们充满希望。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