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阴海事局海事执法人员为靠泊的危化品船“双维2号”船员送上“暖心包”,向他们传递安全提示与暖心关怀。
这一日常场景正是“我的船长我的船”工作机制的缩影。为进一步提升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水平,江阴海事局依托船员队伍党建平台,创新推出这一机制,加强管理部门和船舶、船长的深度互动与协作,实现“双向奔赴”。这种从监管者到守护者的角色转变,正在长江江阴段到港作业危化品船舶间悄然发生。
当好“专属管家” 提供贴心服务
2024年,江阴辖区船载散装液货进出港超1.3万艘次,其中57.2%的作业量由“常来船舶”完成,这些“常来船舶”共有约200艘。如何牵住船载危险品监管的牛鼻子?江阴海事局给出了别样答案。
“常来船舶”熟悉航道、水情和码头作业流程,同时也容易滋生麻痹心理。“我们的目标是构建‘海事监管+企业自治+船员自律’的三维安全生态,‘我的船长我的船’工作机制不仅仅是畅通渠道,更多的是找准发力点,以船带船,实现安全理念的有效传播。”江阴海事局副局长贾亚伯说。
不同于传统的微信群发模式,他们建立“一对一”联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28名业务骨干担任联络专员,每人定点联系7—10艘船舶,实现试点船舶全覆盖。“我们坚持无事不扰、‘精准滴灌’,每月推送定制信息,涵盖典型案例、新规解读等内容。”江阴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处长陆予衡介绍。
从“大水浸灌”到“精准滴灌”,这种精准触达带来显著成效,形成了良性互动。联络专员聚焦船员需求,随身携带的“暖心包”里,常年备着法律法规、《油船在港作业安全》等工作资料;手机里存着数十位船员的紧急联系方式,每逢传统佳节,船员总会准时收到节日祝福。
据了解,该机制运行以来,除联络专员自行沟通外,统一组织推送定制信息15条,覆盖船员多达约1.6万人次,船员与公司、船员与船员之间的信息转发比例超过80%,形成良好二次传播。
“受台风‘竹节草’影响,船舶被困在码头,联络专员每天定时询问情况,还主动帮我们在服务区供应免费淡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双维2号”轮大副谭书军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危险品船舶主动加入到“我的船长我的船”机制,正是这种超越职责边界的关怀,让海事部门与船员之间建立起了信任的桥梁、合作的纽带。
当好“安全专家” 排查风险隐患
“以前检查就像考试,现在更像专家会诊。”在“我的船长我的船”机制下,海事执法人员与船长的角色实现重构——不再是简单的监管与被监管者,而是共同守护船舶安全的合作伙伴。这种转变在隐患排查中尤为明显。
今年6月,例行检查中发现,某化学品船装货存在影响船员健康的安全隐患。“个别船舶因为部分区域积聚有毒有害气体,很容易导致船员中毒。”联络专员舒象海说,“由于这类问题数量不多且隐蔽性强,船方可能不理解,我们没有草率要求船方立即整改,而是结合案例与船长共同分析研究。”就这样,在真诚且深入的沟通中,既整改了隐患又取得了船方的理解。更可贵的是,船员的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有时船员还会主动邀请海事部门上船指导,甚至带着问题来寻求技术支持。
“隐患共治”得到真正践行。在日常“有温度”的交流中,海事与船员,亦师亦友。船员安全实践经验丰富,特别是作为“常来船舶”,对本港情况具有最直观的了解。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工作中,资深船员提出21项专业建议,更好地促进安全共治。
此外,江阴海事还推出“船长导师制”,邀请资深船长担任培训讲师,开展危化品码头船岸管理交流活动,海事执法人员、危化品码头长共同参加,深化船舶、码头管理人员协同配合和作业效能,累计培养危化品码头长业务骨干20余人次,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良好氛围。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句句暖心问候、一次次“精准滴灌”、一场场联合排查,实现了从单向监管到“双向奔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建的根本转变,凝聚起船员、企业和海事部门的信任与共识,江阴港也正在向长江流域最优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区坚实迈进。
编辑:张泽辉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