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文化旅游重新“创意”小镇陶艺

2015-09-28 13:57:57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黄泽君 -标准+

  9月22日,小雨淅沥,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的陶艺工作室里,84岁的老人张崇明正耐心为学生指点制陶的诀窍。

  手工制陶技艺,在这个小镇上已流传数百年。作为当地陶艺工人中的“一把好手”,张崇明亲眼见证了当地陶艺产业的兴盛和衰落。

  如今,他重拾陶艺技术,身份却不再是制作工人——随着当地文旅产业项目的推进,古老陶艺“移师”创意文化板块,重新焕发青春。

  手工制陶的辉煌与落寞

  “我14岁那一年就开始学做碗做罐子了。”张崇明说,自己没有确切的“师傅”,制陶手艺全靠看和练。

  这源于明月村陶艺自古流传的历史渊源:村里至今保存着唐宋时期的明月窑遗址,许多村民赖此养家糊口。上世纪80年代是明月村陶艺产业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村里每5户人就有2家从事陶艺产业,甘溪镇就有6家碗厂。”甘溪镇副镇长熊娥介绍。

  张崇明的一辈子,就在这些碗厂间辗转度过。手工制陶技术,讲究的就是细致。“揉泥巴、拉坯、调釉、上釉、烧制……每一个步骤都要靠反复的练习和用心的摸索。”张崇明热爱这份工作。

  但2000年后,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冲击,让手工制陶产业走起下坡路。“手工成本高、利润薄、收入低,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2008年地震后,小镇最后一家碗厂倒闭,张崇明只能下岗回家。

  虽然不再为生计发愁,但张崇明的心情却跌入谷底,“我没事儿干了,这事儿怕不会再有人干了。”

  希望在产业转向中诞生

  4年后,张崇明迎来一个让他欣喜不已的邀请:村里来了“大老板”,投资搞“陶艺工作室”,请他去上班。

  一同受邀的还有4位陶艺制作能人。但他们不再批量化制造碗盆罐子一类普通日用品,而是接受“定制”。“我们将打造国际陶艺小镇,把陶艺产业作为创意文化产业来推动。张崇明这类的老陶艺人,就是产业新生的带头力量。”熊娥说,镇上希望,用文化艺术的附加值,让陶艺产业在个中“复活”。

  新的生产模式,也让手工制陶技术重新回到了年青一代的择业视野。陶艺人郭德平说,底薪加上提成至少能有3000元,多劳多得,“不比打工差。”

  眼看自己做了一辈子的事后继有人,这是张崇明最开心的事情。现在张崇明每天都要到工作室,或是做东西,或是教年轻人做陶艺,孜孜不倦。“国庆后,我们第一个陶艺培训班就要启动,15名学员中最年轻的只有20多岁。”熊娥说。

编辑:杨孟子 运营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