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集群工程混凝土结构120年使用寿命保障关键技术
将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施工与维护方面获得理论和技术突破,形成了全寿命周期的跨海集群工程120年寿命保障成套技术成果,专家评价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1)创建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建立了基于失效概率的耐久性质量与寿命之间的定量关系,创立了腐蚀风险-防护效果-全寿命成本相结合的附加防腐蚀措施设计方法。
(2)提出了具有95%耐久性保证率的长寿命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创新了一套长寿命、高品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
(3)论证了大断面沉管全断面浇筑控制混凝土开裂的技术可行性,创建了一套涵盖混凝土材料、温度应力计算、温度控制及养护系统的裂缝控制成套技术。
(4)创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全寿命维护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耐久性传感器,创建了“监(检)测-评估-再设计”一体化维护技术。
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系列指南、标准、专利、软件和专著,在深中通道、浙江舟岱大桥等多个交通基础建设工程得到推广应用,引领了我国基础设施耐久性技术的发展。
高桩码头长期安全服役结构性能评估与修复提升关键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针对高桩码头长期服役结构性能评估与修复提升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基于在役高桩码头现场实测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原型构件试验,建立了典型构件承载力退化模型,提出了高桩码头结构时变可靠度评估方法。同时针对高桩码头结构,分别研发了适用于梁板、基桩构件缺陷修复加固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其装备,具体包括适用于梁板构件的气囊顶压粘贴碳纤维布、锚板组合式剪力键、模板系统整体提升的加固技术,适用于基桩构件的水下裂缝不排水修复,泥面下钢套筒缺陷修复,任意截面形式玻纤套筒加固和水密围笼干态施工方法。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中交集团工法1项,发表科技论文10篇。
项目形成的高桩码头整体时变可靠度分析方法,能够对在役高桩码头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完善高桩码头梁、板、桩典型病害修复技术,实现了构件的快速、有效修复,可显著降低修复施工与维护运营费用。项目完善了高桩码头长期安全服役结构性能评估与修复提升技术体系,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同时形成的港口码头修复与提升技术,对促进港口码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广东惠州港泽华石化仓储码头和阳江闸坡油库码头等多个工程,研究成果可为高桩码头维护与运营提供技术保障(码头安全评估,老码头升级、改造、维修加固),部分成果纳入《港口水工建筑物修补加固技术规范》修订的编写,在后续工程应用中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编辑:耿嘉澍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