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城市”烟火繁荣

2025-09-18 11:17:37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 -标准+

编者按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情况,是一座城市活力的重要体现。

“十四五”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这一数字背后,是轨道上的城市群加速成形,是日均约1亿人次出行的民生温度,更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生动实践。

从运营里程的持续延伸到城市圈便利跨城通勤,再到智能装备的普及、多样需求的关注,这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扩容,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象化呈现。

数览成就

“十四五”以来

●新增10座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

●线路增加近100条

●运营里程增加3500多公里

案例关键词·轨道建设

开新线换新车 蓉城地铁强势“超车”

在四川成都的地下,一条条钢铁巨龙快速延伸,编织起覆盖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正为超2000万市民提供绿色、高效、智能的出行体验。

9月17日10时,成都地铁双线齐发,再传喜讯——17号线二期、10号线三期(武侯祠站—太平园站)开通初期运营,7座崭新换乘站亮相迎客,至此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700公里,稳居全国轨道交通“第一方阵”。

突破700公里意味着什么?

更大规模线网,更能支撑超大客流。目前成都轨道交通800米覆盖通勤比重达到34%,位居全国第二。全线网车站数量达444座,换乘站达到65座,对乘客而言,出行将变得更加便利,平均通勤时间也将进一步缩短。

“从机场到市区核心景点,只要10多分钟,简直不要太爽!”9月17日上午,北京游客李琳走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乘坐10号线直达武侯祠。在她畅游成都的计划中,地铁已成为首选交通工具,“能直达很多景点,方便且快捷。”

通过超7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畅达成都都市圈上百个景点、赛事场馆和热门商圈,构建起“文商旅体+轨道”的一站式场景。在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磊看来,轨道交通高效、便捷,变“客流”为“客留”。“尤其成都地铁已实现境外银行卡‘直刷’乘车,‘国际化服务水平+超大规模线网’进一步助力‘国际旅客首选城市’建设。”

“17号线二期新车很安静,加速启动也更加平稳了!”首批尝鲜的市民有这样的体验。这条成都首条穿越中心城区的市域快线,其舒适的体验感背后是成都越来越完善的轨道交通产业链。

17号线二期列车10余项核心大部件均已实现成都企业供应,整车本地化配套率已达76.25%。列车还搭载了最新研发的“车辆360°外观图像故障检测系统”和“轨道智能巡检系统”,让乘客安全出行更有保障。

据了解,目前成都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项目进入收官阶段,市域(郊)铁路成德线、成眉线建设也在开足马力。

钢铁巨龙地下穿梭,连接起成都的过去与未来。“2010年成都城市轨道交通从零起步,仅用短短15年时间,便实现了从单线到700公里网络化运营的转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何川看来,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700公里,是这座创新之城,15年如一日的全力以赴。

本报记者 刘雨静 通讯员 王茜 陈杰

案例关键词·跨城通勤

“双城”变“同城” 大湾区生活圈加速融合

9月6日,广深城际列车运行图迎来新调整,首次安排13列广深城际列车延伸至广州北站,贯通广州天河、越秀、白云、花都等主要区域,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圈加速融合。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跨城通勤成为大湾区市民的一种生活常态。2024年,大湾区(不含港澳)日均出行721万人次,跨城通勤人口超128万人。

在充满经济活力的珠三角,随着城市轨道线网渐次铺开,“轨道上的大湾区”已初具雏形,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预计到今年年底,广东城际将开通5条(段)城际铁路,届时广东省自主运营城际铁路总里程将超400公里。

公交化运营的城际铁路,让大湾区城市居民实现“跨市如跨区”。为了进一步提升旅客出行效率,今年5月,广惠、广肇城际铁路首次开行特快列车,实现“五城五站即达”。据测算,从番禺站乘坐特快列车出发,到佛山西站、西平西站、肇庆站、小金口站用时分别压缩至约20分钟、25分钟、60分钟和70分钟,再次提速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极大地提升了城市间的出行效率。截至今年8月31日,广惠、广肇城际铁路发送旅客达3284万人次。其中,“五一”假期期间,单日发送20.8万人次,创下线路运营以来的新纪录。

即将开通的5条(段)城际铁路,分别是新白广城际竹料—白云机场T2段、广佛东环城际、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广清城际南延线、莞惠城际北延线。

5线连开,大湾区跨城出行的选择将变得更多。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将加强城际铁路广佛环线、佛莞线、穗莞深线之间的沟通衔接。琶洲将实现25分钟直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北站、10分钟至广州南站以及1小时至香港。从东莞出发至广州琶洲仅需35分钟,穗莞通勤效率将大幅提升。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驶来。按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 (含干线和城际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达到5700公里,覆盖全部县级城市。早上在广州喝早茶,中午到佛山吃顺德菜,傍晚去惠州看日落……市民的跨城通勤、出游将越来越高效、便捷。

驻广东首席记者 林楚忠 通讯员 徐通 廖婧仪

案例关键词·人性化服务

流动的温情 城市的风景

“谢谢你们,用爱与责任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地。”几天前,冯贵前对湖北武汉地铁工作人员给出评价,和冯贵前一样情况的20余名视障人士纷纷留言点赞。

9月7日7时许,20余名视障人士组成的“黑暗跑团”成员陆续乘坐地铁到8号线梨园站集结,值班站长高磊引导他们就近休息,待所有人员集结完毕后,再交接至跑团组委会。“‘黑暗跑团’每周到东湖跑步一次,我们和组委会达成共建协议,早上集结一起前往起跑点,活动结束集中返程时由员工在指定位置迎接,手把手交接、点对点服务,确保他们在地铁内出行安全便捷。”

据了解,武汉地铁服务热线、地铁运营官方微信和线网312座车站,均接受乘客爱心预约服务,推行“一次受理,全程无忧”出行模式。

目前,武汉地铁线网运营里程达到518公里、车站312座,日均客流量约400万人次,全市公共交通出行量占比达到70%,地铁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主动脉。人性化服务同步升温,近年来武汉地铁深化“微笑服务”品牌,陆续推出“预约服务”“强冷弱冷车厢”“爱心候车区”“四导服务”“末班车守候”等特色服务,让温情沿着轨道流淌。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是本能的反应。何况我是值班站长,又经过应急救护专业培训,具备基础救护能力……”8月底的一场青年员工应急救护培训活动上,地铁3号线体育中心站值班站长廖燕分享了两次救人经历。

守护市民乘客生命安全,提升公共交通场所应急救护能力,武汉地铁一直在努力。线网所有车站均配备有急救箱、AED、便携急救包,以制度保障、硬件支撑、培训机制、普及宣传等综合管理,提升应急救援力量的整体效能。

近年来,武汉地铁还持续在过往乘客中倡议随行互助行动,特别鼓励专业医护人员乘客在危急时刻施以援手。8月25日,一名乘客乘坐地铁3号线途中晕倒后,先后有11名热心乘客伸出援手,与地铁工作人员配合救助,帮助乘客转危为安。

暖心的故事,在地铁车站和流动车厢内频频上演。这些微小的动人瞬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沿着轨道蔓延,让英雄城市溢满脉脉温情。

9月开学季,超过30万名大学新生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为了新生们的美好体验,武汉地铁连续2个周末调整运行图,综合运力提升约13%。通过升级交通枢纽站、创新特色服务、强化客运服务保障等一系列举措,地铁工作人员携手志愿者总队和高校,以全方位的贴心服务迎接这批“新武汉伢们”的到来。

本报记者 杨丽芳 通讯员 李丹 产启斗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