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首批交通强国全域试点单位以来,浙江围绕“可看、可体验、可复制、可推广”目标,坚持体系化、机制化推进试点建设,科学构建四大体系,创新设计六大载体,凝聚各方合力、形成系列阶段性特色成果,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为奋进“两个先行”、打造“八个高地”贡献硬核支撑力量,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浙江样板。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
宁波舟山港大宗战略物资配置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首次跻身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全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4年居全球前三,成为全球第三个3000万级集装箱大港,集装箱航线突破300条大关,对供应链的硬核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印发实施《关于深化宁波舟山港高水平一体化改革行动方案》和《宁波舟山港港口服务一体化试点方案》;签订多方协议,建立核心港区航道锚地资源共商、共建、共养、共享、共管机制;首次完成合作引航;彻底解决虾峙门渔船碍航问题;港区船舶交通流组织一体化平台全面使用……
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持续推动的重大改革。2017年浙江区域港口一体化改革经验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作为典型改革案例通过交通运输部发文向全国推广,带动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下一步,浙江将集中抓好宁波舟山港总规修订、大宗商品储运基地、甬舟桥岛联动开发、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改革等重点举措,实现箱货并强、内外兼顾、一体高效,加速形成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双核”联动格局,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强港。
高品质构建3个“1小时交通圈”
全国第一条采用PPP模式运作的市域铁路——台州市域铁路S1线试运行;杭绍台高铁建成通车,打通杭州都市区与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快捷通道,杭州、绍兴、台州三地形成“1小时交通圈”;杭州到绍兴、杭州到海宁城际铁路拉近“杭州都市圈”的距离;杭温高铁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杭州都市圈、金华—义乌都市圈和温州都市圈1小时达到的最快捷通道……
构建高品质3个“1小时交通圈”,聚焦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四大”建设能级整体提升,高标准建设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全面优化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为构建“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的空间格局提供支撑引领。通过实施骨干通道提升行动等五大行动,到2027年,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更趋完善,大通道内联外畅水平显著提升,省域、市域、城区“1小时交通圈”人口覆盖率达97%,基本实现高速公路覆盖10万人以上城镇、高铁“市市通”。
全力打造国际化空港门户
浙江省大通道建设十大标志性项目之一、未来感十足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T4航站楼开启试运行,将大大提升机场的通达能力。陆侧交通中心投运后将成为集地铁、高铁、大巴、私家车、网约车、出租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化的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助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成为华东地区第二大航空枢纽和国际化城市门户。
接下来,浙江将以民航强省建设为主抓手,通过构建高能级空港枢纽群、建设高品质航线网络、打造国际航空货运高地、优化集疏运体系,发挥机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作用,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到2027年,基本形成“一核引领、三极支撑、多点联动”现代化机场体系,旅客年吞吐量达亿人次,货邮年吞吐量达170万吨,国际航线通达五大洲。
加快建设“枢纽上的城市”
杭州围绕打造“通、达、快、聚、联”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三枢一轴”示范工程,市域、都市圈、市区3个“1小时交通圈”人口覆盖率达100%;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段改建工程成为综合立体交通廊道示范;铁路西站成为站城融合TOD3.0典范。宁波依托海港优势,加快打造国际海港、国际空港、国际陆港牵引带动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温州正全力打造“两翼一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试点;嘉兴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试点建设;金华义乌发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接下来,浙江将围绕建设长三角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集群,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进一步提升四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整体能级。到2027年,全面形成“2+2+6”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体系,基本建成杭州、宁波(舟山)国际性枢纽城市,温州、金华(义乌)全国性枢纽城市和6个区域性枢纽城市。
“四港”高效联动保链稳链
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形成一批多式联运枢纽和示范试点:宁波打造海铁联运示范,海铁联运班列达21条,业务辐射全国16个省、61个地级市,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达120万标箱,跃居全国第二;嘉兴打造海河联运示范,海河联运航线增至21条,实现浙北、浙中西、浙东区域全覆盖;舟山打造江海联运示范,建成“江海联运在线”应用,获评全省数字政府系统最佳应用;义乌建设“四港”联动示范城市,义新欧班列总量居全国第三。组建“四港联动”信息港浙江运营公司,联盟成员单位达80家;发布“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2.0版,吸引入驻用户5000家以上……
接下来,浙江将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为突破,进一步促进要素高效流通、降低物流成本、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到2027年,“四港”联动取得显著成效,现代交通物流设施网络全面优化,以海港为龙头、陆港为基础、空港为特色、信息港为纽带的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争创“四好农村路”省域示范
发布首批省级“十大最美农村路”;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标准,实现200人以上自然村通等级路、平原地区全域公交化、物流设施覆盖村级节点。宁波获评首批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6个县市获评省级示范县,四级以上公路比例、百人以上自然村公路通达率等多项主要指标实现100%。湖州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市域示范,全国示范县占比居全国第一;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示范县“全覆盖”。舟山“蓝色岛链”建设率先实现100人以上岛屿陆岛交通码头全覆盖,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出行服务体验、安全治理能力……
接下来,浙江将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通过提升路网品质、强化安全保障、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客货邮融合发展、打造“数字农村路”品牌等措施,进一步擦亮浙江“四好农村路”金名片,加快推动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7年,建成“四好农村路”2.0版。
加快打造全国领先数字交通体系
“浙运安”成为全省数字化改革“十大标志性成果”典型应用之一;“阳光监管”获评省级最佳应用;“浙里畅行”成为春运期间“浙里办”最热门应用;“浙路品质”等7个应用纳入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1”。浙江聚焦系统构建交通数字化改革“1+7+N+X”推进体系,建设1个交通基础底座,打造公路运输、港口航运、机场航空等7大业务板块,梳理9类重大需求,谋划推出一批重点应用,形成27项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其中,联动省市县,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共同打造30余个特色应用,评选12个基层社会最佳实践,全方位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数字交通“生态圈”。
接下来,浙江交通将围绕打造数字变革高地,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系统性变革,通过建设功能强大的“交通大脑”,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和行业治理数字化,加速推进交通行业现代化。到2027年,“1+7+N+X”体系更趋完善,“大脑+应用”基本型全面建成,推出15个以上有影响力的重点应用,力争5个以上在全国推广。
探索现代化内河航运省域示范
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港口岸电建设奖补办法《浙江省港口岸电奖补办法》,对全省岸电建设项目开展奖励补助,湖州成为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岸电最低电价城市。发布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标准,作为交通运输部批准的全国首个、目前唯一一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浙江湖州在集装箱河海联运、港产城联动、港口码头整治、绿色岸电覆盖、船舶污染防治、智慧水运建设和船舶证书“多证联办”“多证合一”改革等方面先行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
接下来,浙江将充分发挥水网密布、航运发达优势,通过推动三层集装箱通江达海、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擦亮“诗路秀水”金名片、推进内河智慧航运、提升绿色安全水平等举措,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占比显著提高,数字航道、智能航运等领域取得明显突破。
争当绿色低碳发展先行样板
上线“碳达峰”数字化应用,发布“碳效码”金融赋能产品;实现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全覆盖”,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闭环”;综合供能服务站覆盖全省11个市80多个县(市、区),已建成的站点近40%分布在山区26县及海岛县。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湖州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创新、管理能力等方面已形成部分标准,并向全省推广;嘉善以绿色节能技术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等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氢能,开通3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氢能源公交示范线……
接下来,浙江将通过完善碳达峰政策体系、推进运输装备低碳升级、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加快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加快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到2027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比2020年明显下降,铁、水货运量占营运性综合货运量比例超35%,公共交通车辆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绿色配送示范城市达4个。
全力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开展公路水运工程“智慧建设”三年专项行动,成功打造3个智慧建设样板项目,京杭运河二通道等3个项目被列入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项目”。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智慧建设示范试点聚焦工程质量提升,以项目智慧建设和工程智慧监管为抓手,形成5项制度文件和3项技术规范。在瑞苍高速公路、临建高速公路等106个项目全面开展智慧建设,复制和推广智慧建设试点任务经验,有效保障工程质量,同时为阳光监管系统提供项目建设基础数据。
接下来,浙江将围绕平安浙江建设,紧扣“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要求,通过创新“浙路品质”数字化应用、推进精品建造和精细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等关键举措,推动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持续走在前列。到2027年,基本形成现代化交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编辑:廖芊
审核:孙英利